扬州杂记
扬州杂记一、我的扬州情缘
很早以前,我对扬州的印象仅缘于一则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 传说源自坊间的明、清小说,说隋炀帝有个美若天仙的妹妹叫杨琼, 荒淫的炀帝对她动了歹念,其妹誓死不从,忧愤自尽。为了掩盖真 相,炀帝将其尸体运送到扬州安葬。后来在杨琼坟前长出一株奇异 的花,洁白如玉,花香袭人,人们就将其称为琼花。后来,炀帝为 了去看琼花,丢掉了江山,被处死于扬州。历史的真伪无从考据, 不过有一点可以说明隋炀帝是被冤枉的,据考证在炀帝被处死时扬 州还不曾有琼花。
上一代的人,因为常去江南逃荒讨生活,大都去过苏州杭州, 但很少有人去过扬州,虽然扬州离我们那里并不远,在泰州升格为地级市之前,这里还隶属于扬州。因此,小时候对扬州的印象既陌生 又遥远,总觉得那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长大后读到了不少历 代文人咏诵扬州的诗句,对扬州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唐代诗人李 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为扬州贴上了厚重的历 史标签,每年春天,扬州的国际经贸旅游节就是用“烟花三月”来冠名的。还有,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宋人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等等,都使没去过扬州的人生出无限的憧憬与向往。
到了上世纪 60 年代末,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我们那里来了十几个扬州知青与插队的居民。后来其中的几个扬州的知青嫁给了当地的小 伙子,村里人与扬州的来往也日渐频繁起来了。那时去扬州的路可 不大好走,先要从我们那里坐半天的轮船到兴化,再从兴化转乘夜 班船去扬州。记得那一趟班船是从北边的建湖开往镇江的,晚上九 点多停靠兴化码头,一百多公里的水路要走一整夜,到扬州时天就 亮了。那时,兴化只有一条砂石公路通高邮,每天也有五六个班次 的长途汽车,目的地只有一个——六圩,途经扬州。六圩在扬州南 边,与镇江隔江相望,到了那里就能搭到火车了。因为汽车票价是 乘轮船的三倍多,所以大多数去扬州的人都选择坐船。记得好像兴 化到扬州的船票只有一元多一点,汽车票是三块六。
我有一个内弟也谈上了一个扬州知青,结婚后接连生了两个可 爱的女儿,可怜的内弟媳原以为从此就要当一辈子农妇了,万万不 曾想到十多年后竟然还有回城的机会。在大批知青回城的大潮中, 有许多在农村结婚生了孩子的人选择抛弃农村中的配偶和子女只身回城。我的内弟媳却宁愿当一辈子农民也决不丢下她的家庭。后来政策放宽了,她终于也回到了扬州,同时还将两个女儿的户籍也一并迁走了。内弟的户口虽然一时没法一起过去。但一家人却从来没分开过。他们先是在她父母的住宅旁边用油毡搭了间防震棚,记得那条巷子叫观巷,离东关街和琼花观都很近。巷子本来就不是太宽, 再在边上搭了间棚子就显得更狭窄了,不过当地的居委会也没说什么,可见得那时对回城知青都是很同情的。后来内弟媳被安排进了一家国营鞋厂,内弟也照顾安排在街道办的厂里做临时工,一家人 算是安定下来了。过了几年,内弟的户口也迁去了扬州,他们还省 吃俭用地买了一套面积不大的商品房。可惜好景不长,可怜的内弟没过几年安逸日子,就因肝病不治于四十多岁时与世长辞。算起来,他正式入籍扬州才一年多的光阴,却长眠于绿扬城郭边上的一处荒山中。内弟走后,生性倔强的内弟媳一个人将两个女儿拉扯大并为她们成了家,直到退休也没改嫁。后来我的二女儿和二女婿也都从学校毕业被分到扬州工作,他们常说,孩子小的时候常常得到舅母的照顾。
现在,除了二女儿一家外,我还有四五个侄儿、侄女都先后落户扬州。我们这个家族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后代成了扬州市民,他 们当中去得早的人已经在那个美丽的城市打拼了多年,事业正如日 中天。有的竟然住上豪宅驾起豪车。我有一个才七岁的侄孙已经跟 着他酷爱旅游的父母去过世界上好几个国家。每年我也会同老伴一 起到扬州小住几日,时间又大都选择在烟花三月,去时处处花团锦 簇柳如烟,时时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沧桑岁月,我与扬州的情缘得到如此的升华, 是我和我的前辈们做梦也想不到的。
二、文昌路
文昌路是贯穿扬州东西的一条主干道。它的中心是扬州的地标 建筑——文昌阁。经过了几次东延西伸,现在的长度怕有十好几公 里了,据说还要向两端延伸,东边要延至江都,西边要伸到仪征, 全长要达到 60 公里!本文只是想说说这条路中间的一部分,即从解放桥到石塔寺这一段。这一段是市中心,是古扬州与新扬州交相辉映的典范地段,扬州人说这一段路是:“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街道两边有许多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新建的房屋楼层也不高,而且大都仿古。还能看到小河边上的古朴的驳岸和依依杨柳。记得这段路是由三条路串成的,西边从石塔寺至文昌阁原来叫石塔路,这段路上除了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文昌阁还有一座建于唐代的石塔,塔侧有一颗千年银杏树;中段从文昌阁到国庆路,原来叫三元路(三元路的前身叫三元巷),文昌阁俗称文昌楼,是一座八角三级的砖木结构,外形酷似北京的祁年殿;再向东就是原来的琼花路了。琼花路的两边旅游景点最多。
先说琼花观。这所道观建于西汉,旧称“蕃厘观”(厘字上面还应有个赦字),据说是宋徽宗赐的匾额为“蕃厘观”,后来因为举世无双的扬州古琼花生长在这里,人们就习惯将这里俗称为“琼花观”。观里有一座主殿叫三清殿,还有欧阳修在扬州任知州时筑成的“无双亭”。在琼花观的后花园里有一座造型别致的琼花台, 两棵年代久远的古银杏与古琼花相映成趣,琼花怒放时的绰约芳姿 仿佛是在向游人诉说曾经发生过的美丽传奇。花园里还有九曲碑廊, 小桥流水,使人好像置身于古朴典雅的江南园林之中。
在琼花路北边有两条与之平行的古巷,就是闻名遐迩的双东街。 双东街是东圈门和东关街的统称,这两条古巷都形成于明代。其中 东圈门巷长约 700 米,巷里保存着许多盐商的古宅,全是原汁原味的高墙深院青砖黛瓦。比较有点名气的有“汪氏小苑”,“壶园” 等,还有一处虽然整日关着大门但游人还是络绎不绝的景点,那就是江泽民童年时在扬州的旧居。不知缘于何种原因,至今没有向游人开放。
东关街在东圈门巷的北边,是一条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街,以前这条街不仅是城内与城外水陆交通要道,而且是商业、 手工业和宗教文化的中心,市面上商铺林立,行当俱全。街边有许多老字号商家,据说最早的“四美酱园”和“谢馥春香粉店”已有近三百年历史。我这次去的时候正值清明假期,街上游人摩肩接踵, 街边店铺门前大都挂着古时彩色的旗幡,还有一些店员身着古装,使人觉得好像是走进了清明上河图中。这条街还有一处闻名中外的景点——个园。个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游客必到的地方。关于个园,待后慢慢细说,现在先说一下街东头的东关古渡和宋城遗址。
东关古渡是古运河边上的一处千年渡口,古时候从古运河东面 旱道进扬州都要在这里过渡。从黄海边上过来的运盐船也大都在这 里的码头上、下货物。河边还停泊着从远道而来的客船。想像得到 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华!现在这个渡口已经早就没人摆渡了,在它南 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座连接文昌路的解放桥,北面还有一座便益门大 桥。整日车水马龙,好一派现代都市的风采。运河边上垂柳依依, 风情万种,婀娜多姿。渡口上面有一座古朴典雅的石牌坊,对着牌 坊的东关街入口处新建了一座堪称雄伟的古城楼,城楼是在宋城遗 址上重建的,游人还能通过脚下的玻璃砖看到保存下来的南宋旧城 的墙基。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这里的夜景,驳岸上的景观灯绵延数 公里,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不时有仿古游船缓缓驶过……
三,瘦西湖
每次到扬州都要去瘦西湖去走一走,起先这个景点的门票只有几角钱,后来我有一个内侄女婿到了瘦西湖管理处上班,去时大都是揩公家的油。等到门票涨到上百元时,我和老伴又都到了免票的年龄,因此,去得就更频了。
我第一次去扬州是上世纪 60 年代,那时文革还没开始,知青 下乡也是以后几年的事,因此,对这个城市相当陌生。一齐去的还 两个邻村的老年人,都是为生产队去买山芋苗的。那次虽然没买到 一棵山芋苗,但却让我们借“出公差”机会逛了一趟瘦西湖与平山 堂。那时的瘦西湖游人并不多,好像比平山堂还冷清得多,三年大 饥荒刚过,人们都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能有多少人还有兴致去游 山玩水?记得那天,开始时还有点新奇的感觉,到了下午时便觉得 兴味索然了,原因是中午只在平山堂庙里每人花二两粮票一角钱吃 了一小碗素面,饿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扯得有点远了,还是说说这些年来对瘦西湖的印象吧。
瘦西湖位于扬州西北郊,经过多次拓展,景区面积已经大得令 人难以想像,据说现在占地 1500 亩!其中几个传统的景点都在一条 L 型的大河两边,这样的地貌在水乡农村几乎随处可见,但在这里这条宽不足百米的河却被冠之为“湖”,也许冠名者觉得太过牵强才在前面加了个“瘦”字。不过,这条貌似极平常的河却有着厚重 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曾是唐罗城与宋大城的护城河,明、清时期, 富可敌国的扬州盐商们不惜重金竞相在河边建宅造园,多家亭园的 汇集,使这里很早就形成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的胜境。
我们每次都是从景区的南门进园,跟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往北走,脚下的这条路就叫长堤春晓。有时正逢烟花三月,通道旁树树桃花灿若晚霞,几步一株的垂柳像团团绿雾,一派醉人的江南春色。 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不时会有一艘画舫缓缓驶过,使人觉得仿佛身在画中。
到了长堤春晓的尽头就是徐园。徐园是辛亥革命时期大军阀徐 宝山的祠堂,规模不大,但结构得体,庭院错落有致。内有听鹂馆、 荷花池、春草池塘呤榭等景点,还有两具南朝梁时的大铁镬(锅), 据说是镇水之宝。徐园西北角有一座木桥,叫小红桥,桥身被漆得通红。过了桥便是小金山。小金山在 L 型河流的拐角处,堂前有一副名联:“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院子里还有一块鈡乳石盆景,听同行的导游说,是北宋时广西送给开封朝廷的贡礼,途中遗落扬州。奇怪的是那块石头的平面酷似瘦西湖景区的沙盘模型。小金山西边有一长堤伸向湖心,那是乾隆皇帝钓过鱼的钓鱼台,站在那里可以看到美仑美奐的五亭桥。五亭桥是景区的中心,它不但是瘦西湖的金字招牌,同时也是扬州市的标志。桥上的五座风亭就像五朵出水的莲花,每次到那里去都有许多游客在桥上歇脚、拍照。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评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雄伟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五亭桥。还听说桥下有 15 个桥洞,每当皓月当空,每个桥洞的水中都倒映着一个月亮,所以就有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的咏叹,也使扬州多了一个别名叫“月亮城”。
与美丽的五亭桥遥相呼应的是湖对岸的小白塔。小白塔是一座 实心塔,四面八角,周边佛龛中雕有十二生肖像,塔身比例匀称, 通体洁白,极像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女站立在绿树丛中。再从这里往 西走便是 1990 年才重建开放的二十四桥景区了。
历史上关于二十四桥的传说有许多版本,一说是那里过去有二 十四座桥,一说是一座桥上曾有二十四位美女在月夜吹箫弄笛。它 的得名源于杜牧的一首诗:“青山隐隐水沼沼,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玉簘。”现在,由毛泽东题写的这首诗的石碑成了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景区的主体——二十四桥是一 座长为 24 米的汉白玉石拱桥,栏柱 24 根,台阶 24 级。到了这里,一上午的时间就用完了,如果还有精力继续玩就再往北走, 那里还有一个近几年才建成的景点叫石壁流淙。 穿过万花园走出公园北门便离平山堂不远了。
三、大明寺与平山堂
沿着不算太陡的坡道往上走,没多远就登上了蜀岗,这里可是 扬州的制高点,但它还算谦虚,只称是座“岗”,其实它比脚下的 “小金山”要“高大、雄伟”得多。坐落在蜀岗上的大明寺,始建于南北朝。这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寺院,寺内布局也是传统的格式,其主建筑是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与杭州的灵隐寺相比其规模与气势都要差得多,它的名声主要是寺内曾出过一位大德高僧——鉴真和尙。远在唐代,鉴真大师在五渡日本失败后,终于在双目失明后以 66 岁的高龄第六次成功抵日,将中华文明传播至异邦,后在日本十年,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日本人仍将他奉为“文化恩人”。寺内建有鉴真纪念堂,是一座仿日本唐招提寺的式样的建筑。堂前的纪念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堂内有 一尊鉴真和尙的楠木雕像,神态安详而坚毅。
大明寺在唐代叫栖灵寺,当时的寺名源于寺内有一座建于隋朝 的宝塔,叫栖灵塔。传说中的栖灵塔气势磅礴,高耸云天,雄伟壮 观。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历代文人都曾登临过并留下了千古绝 唱。后来屡毁屡建,现在的这座美仑美奐的新塔是 1996 年才重新建成对游人开放的。塔高九层,方形,有点像西安的大雁塔。塔内供奉着佛骨舍利,游客如要登临,还需再掏 20 元购票,而且是对任何人都没有优惠。有一次,我和老伴也曾上过九层塔楼,虽然木扶梯相当陡,但上去后感觉还真不错,除了有一层供奉着佛舍利,每一层都有精美的佛像供游人参拜。站在顶层围栏边极目远眺,扬州这座被绿树簇拥着的美丽城市尽收眼底。瘦西湖静静地躺在脚下,可以看得清湖两旁的所有景点,甚至还能看到像蚂蚁搬家般的缓缓行进着的游人。下来后还可凭登塔票到鈡楼撞鈡。
在寺内大雄宝殿的西侧,就是闻名遐迩的平山堂。平山堂是欧 阳修任扬州太守时修建的,是一处专供士大夫与文人墨客们吟诗作 赋的场所。人们都有习惯将周边的好几处景点包括大明寺都统称做 平山堂。内有两副名联很值得玩味,一副是:“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另一副是:“山与堂平千古高风传太守,我生公后二分明月梦扬州”。紧挨着平山堂的谷林堂是当年苏东坡为纪念他的老师欧阳修建造的,后面还有欧阳祠,祠内有几幅名匾:如“风流宛在”“远山来与此堂平”等均出自名家之手。
在平山堂的西山坡上还有一个好去处——西园。那里原是康熙、 乾隆皇帝的御花园,依山而建,山下还有一泓碧水,园内古木参天, 构思独特的假山怪石嶙峋,环境十分宁静幽雅。其中有好几处耐人 寻味的景点,如:御碑亭、天下第五泉、鹤塚等。
大明寺东边还有一个游人必去的景点叫观音山,观音山是扬州 的天然制高点,沿着蜿蜒陡峭的砖铺山道向上攀登显然要比上平山 堂费力得多。观音山是扬州寺庙的代表。与传统的佛教寺庙不同的 是,这个庙里没有供奉释迦牟尼佛,而是供奉着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的四位菩萨。正殿圆通殿供奉观音(普陀山),东殿文殊(五台山), 西殿普贤(峨眉山),后殿地藏(九华山)。农历六月十九是这里的香期,据说来上香的信众有四五万人。这里曾是隋焬帝下扬州时的行宫,明、清小说中常提及的“迷楼”就在寺院后面。传说中的迷楼是一座天上绝无人间仅有的豪华宫殿。隋亡楼毁后宋人将其改为“鉴”楼,意为前车之鉴。
四、个园与何园
现在的扬州,仍然有许多由盐商营造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就是个园。个园的“个”字就是 “竹”字的半边。它建于清嘉庆 23 年,是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营造 的私家园林。它的南门即正门在东关街的西端。大门很不起眼,与 双东街上许多古老的盐商宅弟没有什么不同,里面却别有洞天。一 大片青砖黛瓦的老房子,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大院套着小院,小 院又连着小院,游客仿佛行走在迷宫中。有一间面积较大的客厅叫 汉学堂,堂中挂着一幅郑板桥画的竹,两旁的对联既文雅且朴实: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在别处还 看到几副楹联表达了主人耕读传家的传统理念,如:“传家无别法 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可惜听说后来他的子孙们并没有给他争多少气。
个园的精华是它的后花园,前面的大片宅院反倒成了它的陪衬。 过了一个上书“个园”二字的月洞门就进入了这座驰名中外的古典 园林。在月洞门旁的修竹丛中插着数支石绿斑驳的石笋,寓意“寸 石生情”。门西边是一大片竹林,竹林中间有几株琼花树,如逢烟花三月,琼花与绿竹相映成趣。除了这些春景,园中还有戛、秋、 冬三景。夏景在园西北角,主景是一座用青灰色太湖石叠成的假山, 山中有石洞,游客可以在洞中穿行,山上有古松,山下有池塘,水 上有曲桥,塘中有憨态可掬的红鲤鱼游弋在睡莲间。连着假山的是 一座横贯东西的一字形长楼,听说此楼名抱山楼。沿着楼前的长廊 向东就是位于东北角上的秋景园。那里是一座用黄石堆叠成的假山, 山势较高,有小径供游人攀登,山顶有一古亭,叫拂云亭。冬景在南墙下,假山与地面全用白色石头,让人有一种积雪未消的感觉。 园里还有一座古建筑叫“透风漏月厅”,有一副楹联:“何处簘场醉倚春风弄明月,江痕波影斜撑老树护幽亭”。
出了个园的北大门就可乘公交去何园。因为对何园的印象不怎 么样,以为那里没什么看头,所以这几年一直没去过。何园在徐凝 门街,离渡江桥很近,很早以前,桥旁边有个客运轮船码头,我 60 年代的那次扬州之行就下榻在有个叫徐州客栈的小旅馆里,曾去何 园玩过一次,记得大门与普通民居差不多,里面好像还住着人家, 只有一小部分对游人开放,门可罗雀,异常冷清。去年有人劝我再 去看一下,说是今非昔比了,现在可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 级旅游景区了。到那里一看,还真的果不其然。大门前的街道也拓 宽了许多,门旁书有“中国晚清第一园”的大字。游客络绎不绝,听说门票每人 40 元。
进得大门,不远处就是“寄啸山庄”的月洞门,听导游说: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因园主人姓何,简称何园。清同治元年湖北道台何芝舰离任后归隐扬州,购得片石山房旧址,花 13 年建成了这座大 型私家园林。整座园林由东、西花园和片石山房三部分组成,建筑 面积 7000 多平方米,厅、堂 98 间,因其建筑风格独特,在传统的中国造园艺术中融入了西洋格调,是晚清园林中的代表作。进了月洞门就是东花园,园内主要建筑是牡丹厅和船厅。南面的牡丹厅上嵌有凤凰牡丹的砖雕,正中刻着牡丹、凤凰等图案,因其刻工精美, 线条流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砖雕艺术品。最精致要数北面的船厅,厅似船形,阶下铺着的瓦片与鹅卵石皆成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厅前还有一副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
西花园是何园的主体,园里空间开阔,居中有一不大的水池, 水池四面设景。湖中还有一座四四方方的湖心亭。北面的两层楼叫蝴蝶厅,楼体中部稍突出,两头略收敛,屋顶四角翘起,极像振翅欲飞的蝴蝶。蝴蝶厅是主人宴请宾客之处,厅里的板壁上有着许多历代名人字画,如苏东坡的梅、郑板桥的竹,唐寅的花鸟等。西花园的南面还一座桂花厅,庭前植有桂花树。过了西花园就是片石山房了,片石山房是石涛大师的作品,石涛是明末清初的大画家, 晚年寓居扬州,留下了这座园林杰作,因其造型奇特,被誉为人间孤本。至此,这座不算太大的私家园林就走到了尽头,我的这篇算不上游记的“杂记”也要就此打住了,待将来多走些地方再续。
扬州,景美,情美的江南水乡,轻柔地摇曳在每一个性情中人的向往中。老师的描写、讲述大饱未去之人的耳福。感谢! 娓娓道来,文笔自然!底蕴深厚的名城,很有必要去一次! 荷语 发表于 2017-11-27 11:06
扬州,景美,情美的江南水乡,轻柔地摇曳在每一个性情中人的向往中。老师的描写、讲述大饱未去之人的耳福。 ...
谢谢总编赐帖鼓励,问老师好。 舟上客 发表于 2017-11-27 11:06
娓娓道来,文笔自然!底蕴深厚的名城,很有必要去一次!
谢谢老师的关注与鼓励,奉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