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 悠悠北淝河 / 郭学东
悠悠北淝河在淮河流域, 唯有“淝河”,冠以东南西北的方位之名,出现四条支流。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江淮之间的将军岭交汇,历史上就留下的“合肥”地名;西淝河则因淝水之战而载入史册。北淝河两岸,近二十多年来虽有蚌埠双墩和蒙城尉迟寺遗址重大的考古成果闻名全国,而这条河流仍然有待我们去探究和发现。
难解源头之谜
以“淝”命名河流,《尔雅﹒释水第十二》作出过最早的释意:“归异,出同流,肥”。其本意是指同一水源而出,会有多条支漫的河流,含有丰满肥美之意。遗憾的是,古人可能未曾想到其后的黄河南泛,给北淝河带来的变故。这条河地处黄河下游向东南形成的冲积扇上,黄河南侵,首先就造成它的源头多有变迁,加之北宋以后黄河夺淮,包括河身走向,都出现反复变动,史籍记载也多不统一,为后考证留下迷团。
清末民初的武同举,在其《淮系年表水道篇》中考证:北淝河源头是与商丘之北的沙水(即涡河)相通的。民国水利专家胡焕庸在《淮河水道志》中明确地指出,北淝河“源出河南商丘县北境”。1987年编纂的《阜阳地区水利志》记述:清代的北淝河,就是沙水(今涡河)上游杨大河的分支。总之,这些记载虽有差异,但都说明北淝河其源头,与今天的涡河河难分舍,两河龙亢涡北最近距离仅有两公里,它与许多河流一样,历史上曾为“十年就有九年荒”的灾区。
就现代版图而论,北淝河上段只是从亳州东南的曹市镇进入蒙城,至怀远褚集以下,河湖不分,直接形成了今天闻名的四方湖,与怀洪新河接通。下段从苏集经梅桥、三汊河,流入沫河口。所谓源头差异,不再是当代人必解之谜。
为何设河口盐卡
北淝河入淮口沫河口西侧,孤独地保存着一幢清末风格的建筑。它单层三间,无附属设施。进去一看,可知这房屋结构,还是重梁精柱,标准的官样风格,山墙外钦立石碑一块,碑文表明它是清代光绪五年(1879年)秋,由清政府建立的沫河口盐卡。这就给我们牵带出了背后的故事。
从今天的北淝河上溯而行,狭窄的水面,两岸芦苇丛生,透过缝隙可见河道,早已不再通航。进入蚌埠,由八大集、梅桥、苏集过怀洪新河,那宽广的河面,变成平静而宽广的四方湖。沿着河边的县乡公路,西行到达与蒙城接壤的褚集。
北淝河在这里的走向,已经偏皖西北;南岸的褚集,宋代以来就是盐商从东部沿海通往汉口的古道驿站。明代正德年间褚刚中进士,官至兵部郎中、四川按察副史,皇上降旨其家乡为“褚家集”,集市更加繁荣。清末陶澍改革盐政,打破淮盐垄断,淮河盐运内陆八省,盛极一时。自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涡淮一带,战乱不止。北淝河也成了淮盐避关税私运的水道。不仅小蚌埠成为私盐集散地,处在北淝岸边褚集,仍然是因盐而盛的集镇。
同治三年(1864),清廷在凤怀寿及蚌埠一带,镇压苗沛霖叛逆与捻军起义,接着彻底平息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了恢复战乱失控的盐课关税,开始关注淮河盐运。战乱期间,许多盐商为避开淮河关卡,绕向北淝河,逃漏盐税,相沿成习。时任督司蓝翎王殿昭、朱学元、文生何如春、武生吴镇、朱大猛共同上书朝廷,钦命布两淮盐运使,立即在淮河支流北淝河的沫河口设立盐卡。
新中国治淮后北淝河,面貌大变,正成为城市亲睐的潮地。只有来到盐卡遗址,才让我们揭开了那芦苇荡里飘渺的雾霭,仿佛又看到了河面上首尾相接,白帆片片的盐船,正向上游驰去。
水上争战通道
北淝河进入怀远,与涡水并列,但涡淮口及两岸全是黄河泛滥的平坡地带,而北淝河过苏集后,进入今天的四方湖,直到上游亳州一带,两岸却是缓坡岗地。这正是古人近水择高地筑城的理想之地,春秋时期就在此留下向国城址。《左传》隐公二年(前721) “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西晋杜预注:“向,小国也,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莒位于今山东南部与江苏连云港之间,姜嫁后可能对这里生活环境不习惯而返向,莒人入向把姜氏接回,并为她建向邑,以解思乡之情。
春秋战国时期,楚人东进淮上,与吴反复争战。鲁襄公十四年正月,众诸侯国与吴国,在向国会盟,共同商讨帮助吴国伐楚。北淝河入淮口以东,位于淮河南岸的钟离国,处在吴楚之间,先为吴所占,为防楚人建起城池,是为最早的钟离城(因秦末楚汉相争,项羽从垓下南逃过淮,曾在这时短暂休整,当地人称为“霸王城”)。但因楚国联越,北伐淮上灭吴,向国及钟离国,最终均归楚。淮河与涡河、北淝河,都成了吴楚越三国频繁的争战通道。蚌埠淝淮之间的双墩和风阳卞庄,都分别发掘了春秋时期钟离国大型土坑圆形墓葬。两墓形制独特,遗迹现象复杂,随葬品丰厚精美,为淮河中游地域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国时期,曹操盘踞北淝河下游北岸,虽然踌躇满志,但与江南孙吴实力的悬殊,只能按兵不动,利用北淝河储粮屯兵,蓄势待发,。民间传说,当时天旱少雨,曹操布置挖井取水,从北淝河远眺西方,突然见芦苇丛中燃起一团火球,禽鸟惊慌尖叫逃窜。曹操心中一扫多日的阴霾,酝酿出火攻袁军的计策,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的胜利。缘于此,今天在曹老集镇上,树立曹操待机挥剑南下塑像。
北宋之前淮、淝两水畅通,淮水滔滔东去,直奔大海;淝水通淮,交通便捷,北淝河成为中原的黄金水道。周世宗柴荣征讨南唐,粮草辎重亦多经北淝河漕运到中南海一带的龙亢、看疃集附近储存,至今看疃集尚留有柴荣城遗迹和72盘炉、72处井之说。
豪杰将相之乡
北淝河下游地势地洼,每逢春夏,洪水汪洋恣肆,淹没了村庄,百姓受尽水患之苦。为镇洪灾,民众沿河建起多个宝塔。名列第八个宝塔的地方,就是蚌埠的“八塔集”。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从濠州独立反元的朱元璋,扫平东南张士诚,开始率舟师与南汉王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关键时刻,朱元璋的座舟不幸在湖沙滩搁浅,身边战将伤亡严重。陈友谅的骁将张定边率汉军,将他团团围住。另一名大将陈英杰也追来,逼迫朱元璋自刎。孤舟被围,势不能动,虽有神鬼,亦何能为!朱元璋哀叹道。这时,身边大将韩成表示,愿替主公一死,报答知遇之恩。接着,他换上朱元璋的蟒袍玉带,站立船头,纵身跳入湖中自杀身亡。这才使朱元璋有了转机,取得最终胜利。
韩成是北淝河北岸小韩庄人,家贫如洗,当年扛起大渔叉,投奔了濠梁的朱元璋。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韩成身高、相貌、身架、眼神、话音,竟与自己如此相似。朱元璋窃喜,将他留在身边,想必日后有用。韩成作战勇敢,忠心耿耿,很快被朱元璋封为帐前牙将。
朱元璋称帝后,为报答韩成救命之恩,封韩成之子韩锦虎为当朝郡马,并在八塔集的小韩庄建造府第,开辟40亩地的花园。为方便过河,又为韩家在北淝河上建起石桥。后来河水大涨,泥沙将河道淤塞,河底正好与桥面相平,庄上人又在原石桥上重新建造座砖木桥。留下所谓“河上桥”、“桥上河”、“桥上桥”的典故。
斗转星移,韩家与村内兴盛起朱、徐、张、葛、马、万、金七家,成为八家大户。而村中的宝塔经多年的雨浸风蚀,被大水冲倒。“八塔集”便被“八大家”集取而代之。
从八大集逆水而上,在梅桥乡杨楼村韦瓦房东,一马平川田野上,东西向一字相连排着的5个土坟冢,掩映在村陌田畴之间。这原是明朝天顺年间曾任过户部尚书年富家族的墓地。1982年怀远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少年年富天资聪明过人,对联拜师的故事传颂至今。
走向文明的印记
蚌埠双墩是淝淮之间的高岗地。当地人常说:“向西一溜十八岗,岗岗名堂”。其实,人们并说不清那座座高堆里埋藏着什么秘密,常常用“杨二郎担山辇太阳,倒出鞋子里的沙土而堆成”的传说敷衍而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量出土文物表明,远古时代的双墩,南临淮水,北有淝河,到处是茂密的丛林和湿地沼泽。这里的先民们的聚落。先民们在淝淮之间,尽得鱼水之利。河蚌取肉留壳,成了他们制造工具的主要原料。养蚕缫丝,通过出土的纺轮也得到见证。在那一座座干栏式建筑旁,他们已经成功地把猪、犬驯养成了家养动物。在当时水土保持良好的淮河北岸,他们最先种植的可能是水稻,用来收割的蚌镰也出现了。火烧制的红陶出现了,证明这里不仅盖有大量的干栏式建筑,还曾存在着相当规模的土窑。
抽象思维是人类大脑发达的重要标志。双墩先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多样了,促进了头脑发育,思维竟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607件陶器底部有刻画图案和刻划符号,明显是用抽象方式创作而成的。内容涉及鱼、鸟、猪、蚕等动植物和几何图案。显示当时人类已具备象形、指示、会意等方面的文字功能;所刻画的图案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从图文同源追溯中国文字起源,双墩器皿刻划已被研究专家确认是我国文字的重要起源之一。
双墩出土的陶面人头像,两条长长的月牙眉,一双含着微笑的眼睛;丰满的脸上,两侧用珠子连成的弧线,与额头的雕题印记呼应,具有完美的文面修饰。那质朴纯真的笑容,象征着先民们早期智慧的成熟。它已被誉为蚌埠地区的人文始祖。
悠悠北淝河,它缓缓流淌着。从双墩闪烁的文明曙光,越过二千多年,在北淝河上游,人类的文明的演进,又向前迈进新历史阶段。
从蒙城涡北,渡过北淝河,来到许瞳镇毕集村。这里四处平坦,只突兀地出现一处高孤堆。传说唐代大将尉迟恭在此连打胜仗,人们在此立庙以志。但世事沧桑,寺庙仅留下一块柱础石。
但恰恰在这个高孤堆下,保存着目前国内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并被誉为“中国原始第一村”。
这可是5000年前的人类豪宅!无论其规模还是建筑形式,均为国内罕见,堪称原始建筑史上的瑰宝。遗址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那些保存完整的红烧土排房,主体房平面布局呈“丰”字形结构。其间有灰坑、中心广场、祭祀坑、集中的成人墓葬。加上外围大型的环型壕沟,整个村庄像城市一样布局严谨。
新石器早期的西安半坡遗址以方形尖顶的大房子为中心,居住着女性长者,环绕四周独立的小型圆顶房,是女性成年后居住,代表着男子从妻而居的母系社会民居。这个遗址以单间或多间成排,则是女子从夫而居的家庭雏形。它标志着古代社会正在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
令人惊讶的是那件祭祀用的神器。它的形状(经复原)由三部分组成:最底层是一个平底的椭圆形罐子;中间一个圆锥筒,大头向下反扣在圆柱上,与圆柱连为一体;圆锥两侧有两个酷似鸡冠的饰物,圆锥的顶端如鸟状造型,发掘时鸟嘴部分有残缺。据考古专家王吉怀先生推测,这件高达60公分的“鸟形神器”,当是被摆在固定的神台上,供古村落居民们顶礼膜拜。淮河岸边的先民对鸟的敬仰崇拜,对史学界研究我国原始宗教、图腾,以至于陶器史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北淝河两岸远古时代的文明演进,成为夏禹导淮,会诸侯于涂山,开启夏王朝的序曲。 学东老师的文章总是让人感到老师的博学多才,钦佩之至。每次读之,受益匪浅。感谢学东老师賜稿远山,为远山增光添彩,向老师问好,祝福新年创作笔丰,吉祥康泰! 有着悠久历史的河流!欣赏佳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