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崔颢《黄鹤楼》这首七律的释疑结论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之所以名垂千古,不仅是因为它被推崇“七律之冠”,更因为李白登上黄鹤楼时对他这首诗的那一句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试想,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都如此感慨地掷笔而去,那历代名家学者谁还敢对它有所质疑。还好,我不是什么名师大家,也喜欢对自己所存的疑问刨根究底。自从课堂上学过这首诗,我就对这首诗“吊古怀乡”之说产生疑问,我不知道作者所吊之“古”与作者之“乡”之间有些怎样关系,也从诗的前三联捕捉不到作者登高望远时所望之景物能勾起作者“怀乡”的一点点情感。为了弄个明白,我查了好多资料,谁知得出的结果却令我自己都无法接受……
在谈我对这首诗的结论之前。先说说我对古诗词的一点点理解吧。古诗词应该和我们现代人写文章一样,每一首诗都有个中心思想,诗的句子也如一颗颗珠子,因而必须有一条线索将它穿连起来,让整首诗成为浑然的一个整体,所以每一首诗的句与句之间必定有着一定的关联,如果句与句之间没有任何关联的个个孤立,即使词语再美句意再深,那也只是一盘耀眼的散珠,诗自然不会是好诗。还有,古人作诗,大都讲究所用之词有所出处,因为古代的读书人无不通宵说文解字,四书五经,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加官进爵,上能忠国,下能荫蔽儿孙,但朝堂上的明争暗斗,往往令他们不能顺意,让他们总是感觉到怀才不与,所以很多人就只好把自己仕途的不如意所累积的满腹抱怨倾注入自己的笔墨来展现自己超常的才华,故而流传下一篇篇千古绝唱。尽管笔墨可以发愤,但如果被“朝廷”所知道,那不仅仅是要脑袋搬家,弄不好还要株连九族,所以对于讽刺皇帝老儿昏庸无能的诗都写的比较阴晦,单从表面根本是无法看出的,正是因此才有了让后人们千思万想也不明其意的千家之论。至于我嘛,如果千家之论都不能让我释疑,我自会去刨根问底寻找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答案,那怕是“深文罗织”,只要合乎常人的思维逻辑不违背情理,我想那大概就是“真像”吧。这只是我对古诗词的一点点个人观点,无关其他。
说过了我对古诗词的一点点理解,那就言归正传,来说说我对崔颢这首《黄鹤楼》释疑的结论吧。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有两个版本,其一就是我们课本里的这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另一个版本是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所雕刻的:“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于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花江上使人愁。”究竟那个版本才是崔颢本人之作,以我个人的看法敦煌莫高窟的这个版本才是崔颢本人之作。其原因便是这首诗被推崇为“七律之冠”,如果第一句用“黄鹤”二字,光这一句就不符合“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式,而他们同时代有那么多著名的大诗人,难道他们看不出来?居然还将它推上“七律之冠”的殊位。至于为什么后来会成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我估计那是因为后人不明作者其意,仅仅为了让这首诗符合黄鹤楼传说中主人驾鹤而去的意思而给篡改的。那么这首诗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那我就以第二个版本为准来说说。
这首诗的题目是《黄鹤楼》,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鹤”是一种什么样的鸟?“鹤”,不仅是一种长寿的鸟,而且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而”黄鹤楼”传说中的黄鹤总是应和拍子起舞,所以这里的“黄鹤”是定有所指的,那作者以“它”代指谁呢?会舞的“黄鹤”,应该指的杨玉环吧。先看第一联“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馀黄鹤楼”,大家都知道杨玉环是怎么死的吧?杨玉环是被赐以白绫上吊而身亡的,“乘”是上升,“白云”,代指她上吊所用的白绫,这一联的意思是杨玉环这只短命“黄鹤”上吊身亡,只留下她居住过的楼阁。第二句里的“空”字是指唐玄宗失去杨玉环后一个人百无聊赖无限寂寞的情感。第二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一联就是被很多大家所认为即不对仗又不符合平仄的一联,认为它有负“七律之冠”的盛誉。那么我们先看看它到底对不对仗。这一联的平仄应该是:“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黄鹤”对“白云”,“一”对“千”,这里的“一”数词,指的黄鹤中的“一”;“千”指数词;“去”对“载”,这一联唯有这个“去”和“载”在平仄是对不上的,可是从诗意判断,这恰恰是作者在这里埋下的一个机关,因为他不能让自己所表达的意思太过露骨,用了一个意思相同读音不同的字来代替。这个“去”是去除的意思,要“去除”,肯定是强行的。暗寓逼迫,所以它应该是“驱”字的替身,“驱”,这里指“安禄山事变”,唐玄宗带着杨玉环从长安出逃这件事;“载”,形声字。字从“”(zāi),“”会声,会意从“车”,“”指像军阵一般整齐划一的田地。“”与“车”联合起来表示“辎重车辆像军阵那样整齐划一地停放在场地上”;“千载”,指的是“马嵬兵变”。“不”对“空”,“不”,读音bù,是仄,但它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这里的“复”是四声字,所以它应是“阳平”,这个“空”,在这里读kòng意思是被腾出来,“马嵬兵变”,导致杨玉环去而不返楼阁空空。“复返”对“悠悠”,“复返”,重返,“悠悠”,忧思,因而这一联是非常工对的一联。这第三句是“黄鹤”被驱赶之后有一只没有回来,因为她“乘白云去”,所以“白云”便是她的化身。第四句是说她没有回来的原因和唐玄宗对她的无限“相思”之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天气晴朗川道无雨,“萋萋”,亦作“凄凄”,云行弥漫貌,出于《诗·小雅·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鹦鹉洲”,“鹦鹉”不仅借喻“祢衡”这个名字暗寓唐玄宗对杨玉环的痴迷,还借用了鹦鹉是只爱叫的鸟,“洲”,代指水进入川道进而驻之意,与第三句的“川”,相互相应。这两句是说唐玄宗与杨玉环男欢女爱之事,这件事不仅是“千载”的根由,也是唐玄宗“悠悠”的症结所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花江上使人愁”。“暮”,日落入草丛;“乡”,会意,据甲骨文,取二人对食形之意。“关”,口;“烟花”,干柴烈火所迸射的火花……这句的意思是两人欲行云雨,但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这首诗释疑的结论出乎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描写黄鹤楼美丽的风光,还暗寓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在内。这个结论也解开了我所存在的三个疑问:一,它不是“吊古怀乡”之作,而是爱情之作。二,这首诗为“七律之冠”当之无愧。三,李白所言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中的“道不得”,一是崔颢诗中所述之“景”道不得,二是作者的这首诗是把自己放在唐玄宗的位置来写的,况且唐玄宗那时还没有驾崩,自然也是“道不得”,不过,他的“题诗在上头”几个字,也确确实实是对崔颢才华的无比赞赏与佩服,赞赏佩服他能将那么多的生活素材融入眼前之“景”并通过一首短短的七律所表达出来,也有自愧不如的意思。
补充: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判断,可以可知,这首的“乡关”二字应是双重意思,一是先前我《释疑》之帖中化用了《陈书徐陵传》中“萧轩靡御,王舫谁持?瞻望乡关,何心天地?”之意也是正确的,这正是作者对国事忧虑之情体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