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
请记住《苏武牧羊》的歌文. 刘俊清
上个世纪50年代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那就是叫《苏武牧羊》的歌。当时吹笛子拉二胡的音乐爱好者全都会演奏这个歌的歌曲,就连初学笛子二胡的人也会把此曲作为练习曲去练。民间的老人还会用此曲的曲调去演唱一些他们自填的词。记得我的母亲就用此曲填进的儿歌来哄我和弟妹:“葛家有个胖娃娃,不吃饭不喝茶,专爱吃妈妈(奶水),头戴小洋帽,身穿水红纱。花丽棒槌、皮老鼠望眼一大堆……. 。”她的小声轻唱让人感到十分地亲切和委婉动听。
苏武牧羊,这是約二千多年前在汉朝发生的真实亊件。据《史记》记载,当时汉朝皇帝派苏武作为使节出使匈奴国,因匈奴发生内乱却被不讲信义的匈奴扣为人质,还逼迫苏武投降,苏武坚贞不屈,誓不投降,于是他被囚禁后又被流放到非常寒冷的“北海”( 现贝加尔湖附近) 这个地方去放羊,在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常常饥寒交迫的苏武甚至要靠吞吃毛颤和吃雪来解渴,但他手持汉节,常常面向南方心系远在南方的家乡祖国,始终矢志不移没有失节。就这样他苦忍了十九年终于被后来的汉使给解救回国。他的守身如玉的坚贞品格不仅受到了汉宣帝的堡奖,也得到了当代和后人的极力的赞杨推崇和学习。自汉以后的许多朝代都把他的事迹编成了多种戏剧歌曲和故事并流传至今。
笔者无法考证“苏武牧羊” 这首歌的写作的详细年月,但可以肯定这首歌的流传面世,至少有百年以上的时间了。因为出身在清末民初我的父辈们年青时就会箫、笛子、胡琴熟练地演奏《苏武牧羊》这个曲子了。
苏武牧羊的歌词写的非常淒婉且令人震撼:“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呑疆,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听茄声,入耳心痛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永不亏,能使匈奴惊心胆碎、拱服汉德威!”你看,这歌词写得多么情真意切,多么地让人动容。
我曾多次听过多至十余个演唱家和戏剧家演唱苏武牧羊的歌,当然,其词和曲多会稍有不同,但中心都是歌颂苏武坚贞不屈守节如玉的高贵品质的。其中如刀郎、李娜、于淑珍、庒学忠,京剧大师马连良及弟子王富勤,豫剧演员贾文龙等人演唱的《苏武牧羊》时的声情并茂今人印象深刻。他们那深情高亢、悲壮、起伏多变的演唱又让人有悲情难抑热血澎湃、气壮山河的壮丽情怀。往往又会令人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心酸同情和敬佩与景仰。
可是,说来也怪,这个苏武牧羊曲如配上儿歌的歌词,演唱的效果却又是那么地緾缠绵绵、曲曲折折、委婉动人。如此的相反两种效果真是让人莫名的惊叹。可见,同一首曲调可以因词的不同,可因演唱者声调的变换就能产生那么大的差异和变化,甚至可以产生截然相反的神奇效果。
苏武牧羊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苏武牧羊》的歌更是发扬了这一光荣传统和历史,这是一首在大浪淘沙的历史洪流中依然能保留下来的是一首较好的能让人坚守信念、坚贞不屈、振奋向上的歌。
请您记住并传唱这首《苏武牧羊》的歌!
于2024.12.18
拜读佳作,欣赏问好!:handshak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