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坚持什么?——山城子阅诗随笔(第6辑)
诗人,坚持什么?——山城子阅诗随笔(第6辑)作者:山城子/ 李德贵(一个退休的中国中学教师。)
心语:
山城子03年冬进网学诗至06春,两年半时间不见长进。总结是学的不细。于是决心细学,选好诗认真研读,且记录下来,理成笔记。坚持近一年了,积下60余篇,整理一下,贴于网络,我想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或有用处。
说“或有用处”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习作比以前好起来了,拿些自己的旧稿来读,简直成了“架下菜”似的。而现在为诗,基本知道了如何如何,心中有个谱了。所以贴出来,也请过往的诗人、诗评家、爱诗的朋友们多多指教。
——作者2007-4-1于文化村
目录:
49、诗人,坚持什么?……………………赵福治…的《屋檐下正在融化的冰柱》
50、我对“母亲”满怀敬意………………西原…的《花生地》和《野菜花》
51、拳拳诗意,殷殷游子情………………白水…的《三棵树随想曲》
52、忧民既忧国……………………………水九…的《替一个农民说话》
53、在小屋里读大器………………………李长空…的《李长空诗选》
54、深挚的爱情,睿智的技巧…………… 和平岛…的《未名湖畔的丑小鸭》
(本辑:12000字)
49、诗人,坚持什么?——解读赵福治《屋檐下正在融化的冰柱》
网上各式各样的诗赛,无疑是优化诗歌的加力器。我也曾参加过十余次,尽管无缘顶桂,但也出过几首较好的诗,例如《一枝梅花》(河南李文写了评论文章)、《听雨》(被推荐到《泰山周刊》发表)、《低处,甚至更低》(被推荐到《威海晚报》发表)。赵福治这首《屋檐下正在融化的冰柱》(载《北美枫》2006创刊号第9页),看来也是同题诗赛的作品,因为同期刊物的19页20页还载有幻羽晨星和兰逸尘两位的同题诗。
三首同题,我更喜欢9页的这首。喜欢其意境的朦胧,语言的剔透美丽,及所表达的某种坚持的精神。还是先录入进来吧:
从一滴晶莹中醒来
剔透的岁月,和思绪
一一展开
如果,一滴声响
是屋檐下一个故事的轮回
一段往事,勾起暗伤的牵挂
那么,缘分的土地上
我们树状的莫名,坚持的
是尘世的浮躁,还是临风的典雅
放飞满天的蔚蓝,好想
再看一眼悠悠的风,好想
捞一把天中的蓝,安抚
疲惫的心跳和透明的叹息,还有
我们见风流泪的眼睛
第一节3行诗,承标题写出。拟人格的使用,立使“冰柱”成为一个精灵,成为一个清醒把握自身走向生活的精灵。是否可以想象那就是一位悟透尘世的诗人形象呢?“一一展开”,好从容,好有序,蓄满了执著和自信。“晶莹”的活用(形容词用为名词),“剔透”的“异配”用格(变搭配有形为无形),显出语言的简洁新美,悦目而爽心。
第二节6行诗,前3行假设,后3行提出问题。如果直叙,我理解就是“假若我们还像从前那么的生活与思维,到底是坚持什么呢?”令我惊讶的是诗人竟用一系列美的意象与美的语言,给读者铺设了一个很兴味的审美过程。啊!如果那滴落的声响,依然轮回从前的故事,复辙从前的暗伤,那么(我们许多的疑问与迷茫,徘徊与踌躇),究竟是要追求什么呢?是跟着浮躁继续浮躁么?还是冷静下来营造一个精神栖息地呢?
美的意象是用美的语言构造出来的。“一滴声响”,是否可以叫做“省接”修辞格(省略中间的“水落地的”几个字,直接与“声响”衔接)的运用呢?简约又新鲜。“故事的轮回”用了移就格,如按规则用“重复”不用“轮回”,语言就平淡无趣了。“勾起暗伤的牵挂”,很像拟人格,但不是,而是把“勾起”后本应有的“人们对”三字省略,又将本应用“回忆”一词易为“牵挂”了(这是运用了“易彩”格),合在一起就是“省接”与“易彩”两格连用了。“缘分的土地上”是隐喻,“树状的莫名”是明喻,“尘世的浮躁”与“临风的典雅”是用两个借代进行对比,以供选择。这样的炼字炼句,语言如何不美?这样的连环交叉用格,意象如何不朦胧而美?
第三节5行诗,以“天的蔚蓝”和“悠悠的风”为主要意象进行隐喻。可以想象精神之天空日丽风和,心情自然就舒爽畅快。因为反复了“好想”一词,就强烈地透露出诗人“坚持”的不是“浮躁”,而是“典雅”,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不是铜臭,而是高尚。这种人格的高尚,都从诗的落脚点“安抚”里凸显了。不论是“心跳”,还是“叹息”,抑或是“流泪”,都是“暗伤”折射出的具体情状。归根结蒂,诗人改变不了浮躁的现实,却可以改变主观的思维,坚持精神的家园。尽管这种坚持的信心很足,但由于举步维艰的现实,也还是流露出一点淡淡的忧伤,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显得淋漓悲壮。
“放飞满天的”、“悠悠的”、“疲惫的”、“透明的”、“见风流泪的”几个粘连着意象的定语的运用,又撑起了这一节语言的美丽。
这首美丽的诗,加拿大著名作家、诗人洛尔娜已有简洁精到的点评,就借来结束我这篇的学习记录吧。她说:“融化的冰柱和透彻的思维横贯全文,比喻恰到好处,轻松而自然地翻译成了英文。”
2006-6-23
50、我对“母亲”满怀敬意——读西原《花生地》和《野菜花》
那天我匆忙从网上载下西原的一堆诗,依次是《花生地》《深秋的田野》《风吹过一片红薯地》《香椿树已经倒下》《在暮色苍茫里洗手》《远处的杨树林》《村庄里有炊烟升起》《稻草垛》《青口镇》《芦苇荡》《青口河》《路过村庄附近的菜园》《野菜花》。看这些标题,就是写农的,写农村、农业、农民的。
“三农”问题国家是越来越重视了。就像一个远足的人,深知脚力的重要,毕竟那是全身运动的支撑呀!但我们的脚呀,还是不强壮,至少先前和现在一直都是瘦弱的。那瘦弱,有时被坚硬的路面磨成水泡,硌得渗血,不仅让人心疼,更令人起敬呀!
回到家,我一首首地读下来,再读,反复读,觉得诗人感情纯真,笔触深邃,语言简洁,意象朴实,很客观地反映了西北农民艰辛的生存状态,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其中数首都写到“母亲”,而第一首和最后一首诗中的“母亲”更令我感动,且满怀敬意了。下面先看第一首《花生地》:
一天天,日渐熟败的花生地
在山坡上睡了很久
秋天的下午
阳光安静
母亲的花生地里,长满了大草
在这几亩荒败的土地里
一捆捆花生秧子,高高摞起
母亲一直低着头
在花生地里拔草
直到镰刀割破双手
母亲才失声痛哭
“熟败”与“荒败”两个词,新鲜而准确地描摹了深秋田里的景象,这样造成的意象,没有丰收的意思,也没有喜悦的心情。作者不写母亲如何拔出花生,再摞起来,而写拔草。注意这里拔的是“大草”。是拔,不是割,又何以有“镰刀”的出现呢?且竟“割破双手”,而至于“失声痛哭”呢?我知道后现代的表达手法,往往借助于荒诞的意象,亦即用不合常理的情状来隐喻一些事物,而被喻的本体,却是实在的。花生都收了,才拔草,显然不合耕作的要领。但草是影响农业收成的东西,“大草”影响得更厉害。记得农村“乱收费”曾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那就是“大草”的形象吧?但利器“镰刀”不在农民手中,否则哪里会自己割了自己的双手呢?不小心碰着一点,也不至于“失声”呀?哭的原因显然是内心被伤害了。好在那是两三年前或者更远的事了,因为现在国家使用了“除草剂”——不仅“费”改了“税”,今年的农业税还全部免除了。
在没有免税之前,特别是在“乱收费”盛行的时期,那种土壤随时都生蛆,一窝一窝地生哩。记得我回故乡的一些听闻,很能说明农家日子的艰难。比如集体提留款一项,是把乡村两级干部的公费旅游、桑拿、吃喝、烟酒等一律打进去的。多者人均(不论大人小孩以人头计)两三百,少也一百开外,就看人家的觉悟程度了。至于别的,举个新鲜的,叫做“墙款”。没听说过吧?——只要你家修了院墙(极少有没修的)就必须依长度单位计价收费。我说不合理就不给么。二哥说那就命令你自己动手把墙推倒了。二哥说人家一下子就收了19万,后来调走,把钱也带走了。我说告呀!二哥说谁为几十块钱告呀,告得倒吗?我二哥是农民,胆小怕事。但也没见别人胆大,或者是太有宽厚的传统,都不计较吧?不就是一家几十块钱吗?
我的故乡在东北平原,比起西原写的青海高原来,要好许多。估计同期情况下,他们那里若是也人均交二三百集体提留款,人就不要活了。但人的生存本能是无论如何都要活下来的,这无论如何就包括背井离乡出外打工。西原写的《野菜花》,抓住的就是这个题材。请看:
今年秋天,村里的人们
常谈起青口河
常谈起青口河边的野菜
母亲说,野菜花开了
父亲还没回来
我说,野菜花开败了
父亲就会回来
从那以后
母亲每天到野菜地里浇水
每天都要,晾晒
父亲用过的棉被
野菜花枯败了的,这个冬天
父亲还没回来
我只能看见
母亲逐渐弯曲的脊背
和她满脸的泪水
第1节是背景,是清口河畔的农民陷入困境的背景。作者是用了暗示的手法。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来收成不好,才想起野菜,野菜是可以度荒年的。挖野菜是我最熟悉不过的事情了。我读中学时,12华里走读,有时就提着菜筐去,放学回家一路上就挖满满的,到家洗净水煮一下,当菜又当粮。
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希望就寄托在出外打工的“父亲”身上了。那种数着日子掰着指头的盼望,诗人用两节8行诗来表现。这样故意地拖长的阅读时效,是可以体会到那种等待的难耐与痛楚的。到最后一节,我们知道都冬天了,迫近年关了,“父亲”还没有回来。如果老板拖欠工资,怕是春节也回不来的。这样的境况,一个女人承担了全部的生活重担,尽管是“满眼泪水”也还是够坚韧坚强的了。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农家的“母亲”,不仅支撑了千千万万的家庭,也支撑了共和国的农业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满怀敬意呢? (2006-7-6)
51、拳拳诗意,殷殷游子情——读白水《三棵树随想曲》
“三棵树”不是三棵树,也许它最初是三棵树,后来不知有了多少树,可原先只有三棵树的这个地方,人们还叫它三棵树。我知道这个地名是在还没离开故乡辽西的时候。那时每天都有一趟“青岛——三棵树”的列车从沈山线开过。既然是个终点站,肯定是个不小的市镇。我没有去过白山黑水,自然到不了三棵树,想象不出它的美好来。但在作者的心中就不同了,那是白水魂牵梦绕的地方。特别对于一个飘洋过海的游子来说,那不仅是故乡,也是故国呀!
对于故乡故国的情怀,诗人都诉诸于一首首小诗里了,这些诗是《嫁娘》《炮竹》《指南针》《天堂树》《七夕》《“三棵树”遐想》《哈哈镜》《点绛唇》。从这些标题你看不出题材的统一,以致有的网友在回帖中说没见哪里写出三棵树来呀?但诗人何以用“三棵树随想曲”将这8首小诗集合成一组呢?我觉得诗人的笔触无论深入哪里,也没有离开一个“情”字。这拳拳的诗意,抒发的都是殷殷游子情,是“游子剪不断的衷肠”啊!
让我一首首地欣赏吧。
《嫁 娘》:
写的是咱们的“酷我 北美枫”网站,会刊《北美枫》自然也在其中了。以“妩媚的嫁娘”为喻,令人惊喜。“披北美的云纱,着南极的霓裳”,多么美丽动人呀!因为这里汇集了全世界的华人诗人和诗爱者。
“一曲秧歌舞出盘古的遐想”——“盘古开天地”是中国的古老传说,“秧歌舞”是中国独特的民间艺术形态之一(流传于北方的广大地区,包括作者的家乡和我的故乡)。这句的深意在于暗示“嫁娘”的故乡是中国。
“羞红了腰肢系着古老的中原大地/ 承龙之精华/ 吮吸青藏高原的乳香/ 把枫儿孕育成茂密的林”——这四行就很明朗了。诗人分别用“中原大地”、“龙”、“青藏高原”阐释我们的“酷我”文学网站继承和弘扬的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并让“枫儿”(一个“儿”化音,显得极其亲切)成林,将网站办成有影响的华人的精神家园。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一个多彩的梦, 那是游子剪不断的衷肠”。至此,拳拳诗意,殷殷游子情,就和盘托出了。
《炮 竹》:
这首小诗托物。每个游子都有一个“天堂梦”,但不经历艰难是无法“绽放”的。男儿志在四方,但最好是双双而行,那样不管多么艰辛,也是幸福的。此首言志,虽未及乡情国意,但在组里作为“游子”的交代,亦不可或缺。
《指南针》:
好像是到极地旅游去了,或者是隐喻游子远在异国他乡。但想的依然是故乡故国。所以想起,是因为看到了“极地苍白的月亮”。“嫦娥奔月”、“玉兔捣蒜”、“吴刚酿酒”的中国神话传说都想起来了。于是“回望”。这种“回望”是永久的,是吴刚的斧子无法砍断的。将这种“回望”,衬托在一幅虚幻而“苍白”的背景里,更显出思念故乡故国的深挚来。
《天堂树》:
世上没有世外桃源,世外桃源已伴随着陶令隐入历史。如今,即或天堂也不宁静。诗人忘却不了中国大地上的“科尔沁草原”和“洞庭湖”,欲借“一束马尾”和“一根龙筋”作琴弦,然后“弹首儿歌”“还 天堂一个宁静”。自然,当世之人如果都纯净到儿童那样,这个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爆炸、绑架、抢劫、贪婪和卑鄙了。
《七 夕》:
今年将至的是双“七夕”,据说38年才能得一回。不知商家将如何造势利用以赚钱,各大诗歌网站肯定又会临屏命题赛诗,或者接龙赠答唱和,是要热闹一番了。他们赚他们的钱,我们赚我们的精神。白水这首只有38个字的小诗,也许是去岁的临屏吧?
游子不容易。单从婚爱方面看,比翼双飞并肩奋斗者有之,一飞一留隔海相望者有之,飞回或飞去终于团圆者有之,因这因那而绝情者亦有之。作者选取的情形是后者,“思念的海跨不过绝情的河/ 鹊桥惊散” 说得很清楚。“七夕”是个团圆的日子,而不能相见了的“绝情”又“剪不断”,在七夕之夜那是一种怎样难言的痛楚呢?
“三棵树, 搅动/ 谁的诗绢?”——家乡的那个人呀, 看来只能孤独地苦吟以排解了。
《“三棵树”遐想 》:
“是水?是火? 是风? /是轩辕古柏? /还是印地安图腾?”这一连5个问号的运用,令读者急于知道家乡在游子的心中究竟是什么?
“不! 今天, 那什么都不是”,承上否定上面提及的5个意象,从而启下,是答案。答案在四句四个意象里,极其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故国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
“那是难产的诗歌泼向画布的彩墨”——不知如何表达思念之情,一股脑倾泻出来,真挚而真切呀!
“那是/ 阵痛的血脉搅动的旋涡”——感觉如“阵痛的血脉”那样强烈,像“搅动的旋涡”那样不可排解呀!
“那是/ 摇曳曙光涂鸦的画笔”——心中对故乡故国有多少期许?一似“涂鸦的画笔”又勾又抹。
“那是游子坦呈苍天赤裸的灵魂”。——这是答案的概括,如说“我以我血荐轩辕”。游子之心,赤子之意,就这样“赤裸”于读者面前了。
《哈哈镜》:
坦然说我读不懂这首诗的深意,不仅朦胧,还嵌一行外文,我是外文盲呀。只觉得“马良的笔”,是提及了中国的典故,当然就透出一丝乡情了。
《点绛唇》:
这是一首古色古香的词。词调“点绛唇”,首见于五代冯延巳的词。调名来源于江淹的“明珠点绛唇”。
作者以词牌为标题,等同于“无题”。那么诗人写的是什么呢?上半阙结句“泣血天堂旅”,五个字就透出来游子怀乡之情了。前三句写景:“曳绿摇红 /香炉火凤胭脂絮 /子规低语”。正是晚春时节,落红无数,偏闻子规啼,如何不引动乡情呢?
下半阙是:“五月扬花 /君欲归何处 /遥相诉 /赤情几许/柔雪凝霏雨”看到与家乡相同的飘扬起来的杨花柳絮未免自问,到底归宿哪里呢?殷殷赤子情,就像柔柔的雪花一样,凝结在霏霏的思念之雨里了。还用问么?无疑是要叶落归根的了。
谢谢白水,让我得以了解海外游子怀乡怀国的拳拳殷殷之情,也让我度过了一个闲适的夏日的什么都不去想的白天。 (2006-7-28)
附:《三棵树随想曲》
文/ 白水
嫁娘
哦! 你这嫵媚的嫁娘
披北美的云纱, 着南极的霓裳
一曲秧歌舞出盘古的遐想
羞红了腰肢系着古老的中原大地
承龙之精华
吮吸青藏高原的乳香
把枫儿孕育成茂密的林
一个多彩的梦, 那是游子剪不断的衷肠
炮竹
不连根拔起
如何飞向天堂?
炮竹的梦
绽放在粉身碎骨之间
美人儿
借你个胆, 敢吗?
牵我的手
畅游地圆天方
指南针
请不要
再拉我向北
蓝白的虚构, 不过
极地苍白的月亮
玉兔醉红了眼, 晕了
桂花美酒,
那把钝斧, 却
砍不断永久的回望
天堂树
镂空了你
就是绝美的琴身
那么, 琴弦在哪?
科尔沁草原, 可否借我一束马尾
洞庭湖的太子
可否送我一根龙筋
好想弹首儿歌, 还
天堂一个宁静
七夕
机停, 絮飞, 云乱
剪不断情, 朝天堂赶
思念的海跨不过绝情的河
鹊桥惊散
三棵树, 搅动
谁的诗绢?
<三棵树>遐想
是水?是火? 是风?
是轩辕古柏?
还是印地安图腾?
不! 今天, 那什么都不是
那是难产的诗歌泼向画布的彩墨, 那是
阵痛的血脉搅动的旋涡,那是
摇曳曙光涂鸦的画笔
那是游子坦呈苍天赤裸的灵魂
哈哈镜
剥了你的皮
铺平风扇的思绪
烧焦了你就是马良的笔
魔鬼的咒语僵了舌头
Hi, Hitler
哈哈镜
是谁
倒悬一个标准的军礼
点绛唇
曳绿摇红
香炉火凤胭脂絮
子规低语
泣血天堂旅
五月扬花
君欲归何处
遥相诉
赤情几许
柔雪凝霏雨
52、忧民既忧国——读水九《替一个农民说话》
这首诗,我从“酷我 北美枫”网下载一个多月了,不时地打开看看。看一回,就感触一回,感动一回。感动的是诗人“替一个农民说话”,忧民之情直言而出;感触的是一些农民的生计,着实艰难、艰苦和艰辛。
忧国忧民诉诸诗者,古之传统也。单从唐诗说,杜甫有《兵车行》“三吏三别”、《春望》、《哀江头》,白居易有《观刈麦》、《轻肥》、《杜陵叟》、《卖炭翁》,顾况有《过山农家》,张继有《野老歌》,元稹有《织妇词》,皮日休有《橡媪叹》。所举半数为直写农民之苦楚,令人怆然而泪下。
水九也是直写农民,且直接以第一人称直言,直言更能剖白农民内心的感受与疑惑,更能产生诗的感染力。但毕竟是现代诗,直言而不直白,还是要用意象说话。请看:
那块地颤抖了/ 那块地一直伤寒发热/ 谁抽走了中间的河/ 谁的命令让水干涸/ 我的庄稼还没有种好/ 别处的荒凉便刺过来,压过来/ 角度尖锐/ 让人没法结束,让人心疼
“那块地”是用借代格指三农(农民、农村、农业)。“颤抖、伤寒发热”暗喻“三农”工作的薄弱之处。“别处的荒凉”即有环境的被破坏,也有个别地方政策落不到实处所造成的坑农害农现象。这,我们在中央媒体上并未少见。例如乡镇或区县头头不经农民同意强行卖地和征地,弄得农民无田可耕,无业可谋,一筹莫展地靠墙根不知如何是好。前些时中央台披露的某市某区圈地大建区政办公环境,失地农民坐在全新的政府前花园广场上对记者说,原先他经营的蔬菜大棚就在这块地方,可怜的样子还一一在目。
“我用希望筑成的墙/ 风用失望摧毁了”。这里的“风”,无疑就是那些不顾农民利益一意孤行的不正之“风”了。
“我的一只脚正深陷在黑黑白白之中/ 拔不出来,而另一只/ …悬在空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就要到处找。告状也好,求助媒体也罢,问题都很缠手“黑黑白白”,亦即是是非非,有时是很难说清的。“悬在空中”,可以理解为难于解决,也可以想象没有了耕地了。
问题是明知道“若我收获粮食/ 便能继续愉悦别人的宴会”,但只要有土地,“我撒入在地的种子/ 也能愉悦我播种的手指”,也心甘情愿了。——朴实得有多大亏都吃得的呀!“然而我无地可种/ 生活着的我正在失去生活” ——个别的地方真是这样的呀!尽管比例极小,或者小极,但只要影响到一村一寨,那就是一个个人呀!就是一个个人的生存无着呀!
“苍天的在上之眼/ 已少有光芒能察入地心深处”——有贪官的地方才有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而还没被揭露的贪官们是最会给上级以假象的。
“一切就是这样变掉了/ 一个农民,我,我无立足之地”——民以食为天,以耕为命,命脉没了,食也将断。这样窘迫的状况,在农民眼里可不就是“一切”都“变掉了”吗?
这首诗作者写于2004年9月7日,相信诗人一定是看过哪一宗报道后,控不住自己的情感,当即一挥而就的。应当说这是诗人良知的爆发,良知在忧国,而从具体的犹民表现出来了。诗人很清醒,深知中国农民富,国家才会真正富,那毕竟是一个潜力极大的市场呀!我喜欢这样及时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弱势,关注底层的作品。这样掷地有声的诗,比那些东一句西一句的支离破碎,难知所云的诗,要强百倍千倍,千百倍!
2006-7-30
附:《替一个农民说话》
作者:水九
那块地颤抖了
那块地一直伤寒发热
谁抽走了中间的河
谁的命令让水干涸
我的庄稼还没有种好
别处的荒凉便刺过来,压过来
角度尖锐
让人没法结束,让人心疼
/
我用希望筑成的墙
风用失望摧毁了
就为这希望和失望
我奔走呼号
走得脚底发烫
几乎将播种之事遗忘
/
老父催我以农时
而我只忙于辨识下地的路在哪里
我的一只脚正深陷在黑黑白白之中
拔不出来,而另一只
若说悬在空中
怕是会引起你不可思议的猜测
/
若我收获粮食
便能继续愉悦别人的宴会
在遥远处,若是城里的灯光聚焦乡村
我就能连夜耕种
果真如此
我撒入在地的种子
也能愉悦我播种的手指
/
然而我无地可种
生活着的我正在失去生活
聆听不到水声
花朵全在火焰中
苦难的色素越来越深
我的俯仰方式也越来越古怪
当我抬头,我看见
天上的云彩,比我
更加不能忍耐
/
荒凉之上搁着脑袋
没有别的收成
今年我只能出售
极易破碎的真实
而我的真实会被别人的幸福念头否定
我是农民,可我的话
我的词语,已被另一种语言掠走
/
从前生气勃勃的大地
正目睹它自身的死亡
苍天的在上之眼
已少有光芒能察入地心深处
一切就是这样变掉了
一个农民,我,我无立足之地
2004-9-7
53、在小屋里读大器——学习〈李长空诗选〉
众多打工者出来是为谋生。我有例外,是为换一种生存外套。离家25公里,骑上七十年代老牌号自行一个多点就到了。看门老兄说有你邮件,打开看是涪凯居士寄来的《李长空诗选》(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好高兴,进了院,进了我的小屋。
急忙上了两节课后,中午至深夜没了任何事,也没人来干扰,多好的学习时间呀!我只与书打交道。
说什么“大器晚成”,那是凤毛麟角。99%的大器都是早成的。当夜幕垂下寂静的校园,我已经读完了这本厚1、5cm的诗集。我禁不住赞:“大气!大器!”前者说的是诗,后者说的是人。再三个月就过35岁生日的李长空,在一个逾了花甲人的眼里,自是年轻得很,当然是“早成”。何况他早在“而立”之前,就已出过4种袖珍诗册,且为《中国邮票》(年册)配诗200首哩!还是将那个成语改了吧,就叫“大器早成”。
读诗既读人。人是大器,当然就是读大器。我在没人干扰的8平米小屋里独自读大器,你不知道有多惬意!
集子分上、下篇。上篇为新诗,下篇为古韵。前有亦然、楚成作序,后附诗人诗论和文学简历。结构就很大气,一卷在手很美气。
我从03年冬上网学习现代诗歌,30多个月份过去,尚无“晚成”迹象,无奈只有学习。边学边记必有裨益。
长空的新诗共有7辑。依次是《露骨的水》《病之花》《叹息和疼痛》《情话》《迷乱的星空》《短笛横吹》《格律体新诗》。我依次而学,鸣深而记。
1、 可以露出骨头?
水是液态的,咋可以有骨头露出来?哎嘿!在长空深锐的目光中,它不能不露出来。请看:
寒风的刀子一把把掷过来/ 它遂露出尖尖的骨头/ 像我沧桑的脸从寒冷到寒冷/ 从软弱到坚强挺立在大风雪中央/ 它一丝不挂像我裸露的胴体/ 以山峰的姿势/ 和利刃持续对峙 (择句《露骨的水》第6页)
好美呀,新鲜而大气!
这里“寒风的刀子”喻意宽泛,我理解当指一切不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时代局限吧?然而主观意象却从冰清玉洁中挺立出来,决心与之“持续对峙”。大气凛然而出。毕竟观念引起行为。长空之凛然深锐源自他的诗观。诗人在他的《论诗》(174页)中说:“诗,是带血的荆棘——人民苦难的纪录; 是燃烧的子弹——为真理的胜利,从诗人心底喷出的血。”这样我就理解了“一把把掷过来的刀子”的感觉,就决非诗人一己的小感觉,而实在是很责任的大我境界了。
再情挚意切的诗,亦需巧妙表达。如长空所说“诗,须妙用技法。”“你不刻意追求如何使用它,而它却无处不在,有时候甚至多种技法混合在一起,自然天成”。《露骨的水》这首诗,18行两节。第一节明确责任与决心,第二节弘扬诗剑精神和水骨旗帜。这样的主旨,空喊是没用的,须用意象说话,须以技巧安排这些说话的意象。主体意象是一个冰凌,亦即“水骨”。那么诗人是通过什么让“水骨”说话的呢?我以为这里用的是一组逆喻的方法。
“逆喻”?修辞学上没有哩!是没有。但既然诗人可以创造出来,学习者为什么不能给出个定义呢?所谓逆喻,是指将喻体与本体互换位置而进行比喻的一种修辞格。这首诗总的看,是用“水骨”的气质或灵魂,比喻极有个性的诗人的。而在具体行文中,却反过来用极有个性的诗人比喻“水骨”的气质或灵魂了。请看“像我沧桑的脸 …”“ 像我裸露的胴体…”“像我在岁月中苏醒的青春…”“像我在黑暗中的歌唱…”意象的话语,就是通过诗人设置的这一组的逆喻说出来的呀!真是“自然天成”的哩!
2、“笼鸟”是怎么了?
《笼鸟》是第二辑里的一组诗。其三这样写道:你曾经那般渴望/ 回到蔚蓝的长空/ 以至于双爪抓破/ 鲜血染红了铁笼// 而今/ 禁锢的门/ 已扭开/ 你却不愿再飞走// ——你已习惯了/ 做一只安份的笼鸟
上午我赶忙上的那两节课,是高三文班的。复习的是哲学。我明令他们放弃那些专为卖钱卖给他们的像砖一样厚的高考书。我说那是万不顶一的。我说真正弄明白概念和原理,可一顶万,一顶千万。我示范举例说明,然后让他们举例说明,且告知他们真明白就有举不完的可以说明的例子,而会举例说明就会拟题拟答案——我们还怕别人(包括高考命题者)出题考我们么?我说谁来举,时间就是分数呀!他们竟面面相觑,仿佛前面不是愉快的海滨而是火焰山。我说你们是怎么了?那会儿还没读《笼鸟》,所以我没说“笼鸟”是怎么了?
也是呀!被“被动教育”铁笼关了整整十一个年头了,水来伸喙,食来张嘴惯了。现在你突然打开笼门说飞出来吧,看树上结满了米米果,还有胖胖的虫虫,自己来觅食够有多美气呀?但他们好像早已枯萎了欲望,迟迟不动。我说假设现在我是你们将来应聘的面试老板,现在谁发言,就是说的不对我也破格录用了。竟还是没有动静(等着我点名呢)。我暗忖:膀肌萎缩了,思维麻木了,灵性僵化了。初入校门时的精灵聪颖淘气调皮,早被小学教书匠们给罚10倍20倍的作业给恐吓住了。
好的诗歌,一如哲学原理,外延的具体形态是举不胜举的。我只拿来已经痴滞了的高三学生说事,其实这首诗的内涵很大,教育只不过是偌大社会里的一个角落,“笼中之鸟”事实上就像到了鸟市,目不暇接哩!忽然想到自己,何尝不是一员呢?原有的笼子将我清理了出来,说你自由了。我在外游荡了一年,却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自由状态,这里的笼子一声唤,我就欣然而至了。仿佛,这8平米的小屋,比我走一趟大辽西安逸多了。
1、 为谁叹息和疼痛?
《叹息和疼痛》(55页)这诗,做了第三辑的标题,无疑是一种强调,一种作用的放大。那么诗人是为谁叹息和疼痛呢?开头就说:
不知为何,在异乡,我经常发出无缘由的叹息/ 还感到一种疼痛,来自心脏深处的伤口/ 就像一棵树,伤疤随着年轮的增大而变大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得恨。《红楼梦》里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因而,我觉得世界上也不该有无缘无故的叹息和疼痛的。但诗人却说“无缘由”,是反语修辞呢,还是缘由被分散到太多事物上去不好一下子表达清楚呢?作为诗的语言,我看两种理解都应当成立的。
缘由肯定是有的。问题是到底为谁叹息和疼痛?为自己,为别人?还是为民族为社会?我注意到“在异乡”的字样。诗人家在四川,而曾寻梦广东上海北京,流浪过街头,干过建筑,任过记者…无疑是疼痛过的。同时也没少目睹过在异乡的别人的疼痛。但那“伤口”和“伤疤”,既然“像一棵树”随年论变大,也许就是一棵民族之树或社会之树吧?
诗人也觉着不应当无缘由,于是组织起一系列意象来设问。这些意象是“充斥着喧嚣水分”的异乡土壤,培育出“不尽人意”的爱情,“没辙”的车,“红润的面颊”的枯萎,“找不到驻足的港湾”的船,“一群群无法筑巢”而“噙泪撤离”的鸟,“铁架床失眠的吱叫声”。一幅幅打工族的苦辣辛酸、难忍与无奈、惆怅与彷徨,都被这些意象渲染出来了。这些,其实已经是缘由本身了。
长空说“诗不能仅仅抒发一己之情”,他无疑是自己诗论的忠实实践者,为无数的打工者,和其他弱势群体命运的叹息和疼痛是显而易见的。而打工族与其他弱势群体的存在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一种不和谐的趋势,足见诗人是将社会的责任扛在了自己瘦弱的肩头了。长空又说“一个诗人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人格道德观、不去关心时事及民众的疾苦,我们还能指望他写出什么好作品呢?”我就不说什么了。我想即或我的技巧上不来,至少眼睛还是要向低处看的。
夜已经很深了。笼子里的鸟们都深沉地睡着。我摘下老花镜,伸了伸胳膊,看膀肌是否真的萎缩了?人一辈子究竟能做点什么呢?就仅仅如我这样只学习,而拿不出学习成果来么?
谢谢长空兄弟,给我以这样惬意的学习机会。
2006-8-21夜
54、深挚的爱情,睿智的技巧——读和平岛君《未名湖畔的丑小鸭》
如果说内容是身子,那末技巧就是翅膀。
我们且看和平岛君,是如何运用创新的技巧翅膀,将他的诗歌带上九霄,让我在八千公里以外,也能仰首欣赏到。
技巧之一,衔接标题法。
首句:“但,我说的是天上的鹅”。这样的开头,读者必然要回到标题上。标题上是“丑小鸭”,可他不说“鸭”,却是说“鹅”。不仅风趣,且开头就转折。诗忌平淡,这样开头就不平淡,读者当然愿意往下读。
技巧之二,逆式暗喻法。
暗喻是常用修辞格,而逆过来使用,产生的效果格外精美别致,令我啧啧而叹。请看:“月牙/ 含在嘴角,你却不说”。因为抿着嘴不说,嘴角就弯成了月牙(这是暗喻),诗人却巧用了一个“含”字,就把这个暗喻给逆过来使用了。以我的孤陋,首见于斯,窃以为当是和平岛君的创新用法。我加了名称,等待修辞学家的认可。
技巧之三,接力转喻法。
比喻的修辞格,真是层出不穷。我又先起了个名字,叫“接力转喻”。接力我们都明白,那个喻棒从这手递到那手,递时,就从这个喻转变成那个喻。就是说从喻体到本体,而本体立刻又做成了喻体,去比喻最终的本体。和平岛君的这首诗写的是一位被爱的女性,已经比喻成“天鹅”或者“丑小鸭”了。文本中写至“而面对汪洋千里”时,诗中喻道“你只取/ 小小的一勺银”。这“一勺银”分明是喻月牙,而月牙又是喻被爱女性的。呵呵!“一勺银”,透亮的月牙,身心都美丽的女性。巧妙至极,美丽至极。
技巧之四,夸张比喻法。
通过夸张而比喻,是常法。常法出新就是不用别人之所用。文本中写道“谁要是偷看你一眼/ 他就必中百年的剧毒”。这里以“中百年剧毒”夸张,同时用“中百年剧毒”之难消难解,暗喻爱得太深之情。或许又是我孤陋,在写爱情的诗中没见过这样深刻而新鲜的比喻。
技巧之五,反复照应法。
反复修辞格的作用在于强化主题。例如《最后的一课》中竟出现四次之多。和平岛君这首诗中仅用了一次,却是照应——在照应中强调被爱女性的心灵美。诗的第二行是“清澈的心灵是泉的眼睛”,这是前;将近尾声的第十三行是“你将化作/ 一潭幽怨的碧波,泉的眼”,这是后。诗人以清澈的碧波——泉的眼睛为喻,咏叹主体形象的心灵美,经过这样的反复照应处理,诗的意象和意向都被强化了。
技巧之六,中西合璧法。
不必说“丑小鸭”的童话全球家喻户晓,那是西方文化的具体经典。而“头戴金冠的王子”亦不产自中国。但诗作者毕竟是在五千年中国文化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学子,无论如何也抖不掉美丽的烙印,一不小心就带出来了,哪怕只有几个字,也不逊于西方。看看这两行吧:“如果能与落霞齐飞/ 他就是头戴金冠的王子”。取出这“与落霞齐飞”五个字吧,谁能想不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呢?这就是东西文化的合璧,在这里天然浑成了。无疑,更是和平岛君“酷我”精神之身体力行呀。
恕我不再罗列,正是诗人睿智的技巧,才使其深挚的爱情表白放出美丽的极光,才这样令人羡慕和感动。哦!那位“丑小鸭”抑或“白天鹅”,一定在“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化作 “一勺银”了,笑弯了嘴角了!
2006-9-9
附:
《未名湖畔的丑小鸭》
但,我说的是天上的鹅
清澈的心灵是泉的眼睛
轻舔窗纸的雪花,月牙
含在嘴角,你却不说
哪里又是你的错,美丽
是二十年也无法解除的魔咒
而面对汪洋千里,你只取
小小的一勺银,谁要是偷看你一眼
他就必中百年的剧毒
如果能与落霞齐飞
他就是头戴金冠的王子
而按照剧情,你将化作
一潭幽怨的碧波,泉的眼
但我宁愿舍弃王冠
舍弃千里的汪洋和孤岛
出于小小的私心,我宁愿
宁愿你是——
未名湖畔的丑小鸭
2005-10-17
加拿大维多利亚花果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