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山文学网

标题: 《我在西藏五十年》——第99篇:长江源头去驮盐 [打印本页]

作者: 益西索朗    时间: 2019-7-28 04:19
标题: 《我在西藏五十年》——第99篇:长江源头去驮盐
                       《我在西藏五十年》——第99篇: 长江源头去驮盐
巴青是一个纯牧业县,当地群众需要的口粮(青稞),历来都是靠着盐粮交换,从昌都、山南农区用盐巴和畜产品:牛羊的皮、肉、毛,还有酥油、奶渣等交换回来的。这种交换活动起始于何时,我一直没有找到准确的文字资料。但是从四川到西藏的这一条茶马古道就经过巴青,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它已经存在了1300多年。因此我估计,藏北牧区与拉萨、山南和昌都农区的盐粮交换,起码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1960年以后,国家每年从农区购买青稞供应牧区群众。但是因为牧区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对青稞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每年组织盐粮交换,也就成为了各区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口区的驮盐路,古往今来就是翻越唐古拉山,再沿着当曲河(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但近年来,有学者对当曲进行了考察,认为它就是长江的正源)一直向北,跨过长江的另一条支流——布曲,去布查尔盐湖挖‘布察’(布盐)。这条盐路比较近,而且那湖里洁白的盐巴很受农区群众的欢迎。但是也有的年份,因为天气的原因,或者是当年去布察湖挖盐人太多了,新盐来不及结晶,也就只能够去“马察”盐湖了。那一条盐路,同样也是先翻过唐古拉,但是要拐向东北,直指黄河源头。路程比布查尔要远,盐巴还带一点浅红色,农区群众不太欢迎。
每每听到驮盐回来的群众,谈起驮盐路上的种种见闻,我就想,自己来高口已经两年了,巴青藏语也算是过了关,现在又在牧区当了上门女婿,但是我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阿波霍”,还有一道门槛,那就是应该亲身去“绛地”(也就是现在人所共知的可可西里地区)驮一回盐。我也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去当一回驮盐人,走一走那一条神秘莫测的驮盐路,亲身体验驮盐的艰辛与欢乐,这对于我今后的工作,对于我以后想写写西藏的小故事,一定也有好处。
眼看着前塔乡的驮盐队马上就要出发了,我就跟曹书记谈了自己的想法。他听后却连连摇着头,说:“这驮盐一个来回就要两个多月,你的工作这么多,加上一路上天寒地冻,特别辛苦,你受得了吗?我看还是别去了。”我说:“盐粮交换是巴青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直到现在,我们区里对于驮盐路上的好多情况,一直只是听汇报,从来也没有派一个干部与群众一起去驮过盐。我还听说,这次前塔乡去驮盐的人有不少是贫苦牧民,他们自己的驮牛很少,甚至是一头牛也没有,就是替一些有牛人家出劳力,赚一份菲薄的工资。我一路上还可以帮助他们猎几只黄羊,也算是替群众办了一件好事。”书记说:“我也听人说过,驮盐路上不准打猎,你现在还不知道吗?”我说:“驮盐路上不准打猎,我已经听说了。但就是在民主改革之前,驮队在行进途中,“帮”(组)与“帮”之间(距离约三、四百公尺)若闯进了野兽,也要开枪打死它,还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而且,我就是打猎,也会到远离驮队的地方去。”他又问:“你这一去两个月,你那一摊子工作谁替你来干?”我说:“只要您批准我去驮盐,我那文书和助理员的工作,就请老陈代理两个月。”书记一脸的无奈,但随即又轻轻地点了点头。
前塔乡的驮盐队,每个行政组都有一个“噶本”(领队),格尔滩的“噶本”名叫西饶南杰,一个憨厚的中年牧民,我如今已经该喊他一声“表哥”了 。他听说我想跟着他们一起去驮盐,竟也像曹书记一个样,头摇得像一只“达路”(拨浪鼓),连声说:“则给马热,则给马热(不行,不行)!。驮盐路上太辛苦了,根拉受不了。”我用开玩笑的口吻对他说:“西饶大哥,我虽说是在区里工作,可现在也算是格尔滩的男子汉了,您说对吗?”西饶连连点着头,说:“滴热,滴热(就是,就是)”。我接着说:“阿妈曲珍说了,我既然是格尔滩的男子汉,一次盐也没有驮过,这合适吗?你就让我去吧。”
我还早就打听好了,这次驮队总共有三十个人,但不少贫苦牧民没有马,西饶自己就是一个没有马的人。见他不说话,我又笑着加上了一句:“我知道这次你没有马,昂巴就归我两兄弟轮流骑。我还可以带上一个小药箱,一路上给人、畜治点小毛病。”我就这样子参加了驮盐队。
听说我要去驮盐,阿妈曲珍却是特别地高兴,驮队出发之前,她专门捎口信让妻一定要将那一张狗熊皮垫到我的马背套里面。她说:“这一去两个多月,一路上都是在冰天冻地的野外睡觉,身下凉了最容易得病。”等我来到格尔滩,她已经将我一路上需要的糌粑、奶渣、酥油、一腿牛肉和一些风干肉、茶叶全都准备好了。
说到藏北牧民的食物构成,我在这里就多介绍几句。由于藏北气候严寒,绝大部分地区从古至今,没有一块农田,更不种植蔬菜,牧民的主副食大部分就是畜产品——牛、羊肉和奶制品。也有少量的青稞和豆子,但那是“珍稀食品”,全靠盐粮交换得来。每年秋末冬初,牛羊膘肥体壮,肉的品质上乘,加之气候转寒,畜肉便于保存,家家户户都要宰杀牲畜,准备下一年的口粮了。宰杀牲畜的方法也挺简单:先将牛的四只蹄子捆住,使它卧倒,再用毛绳勒紧鼻子,将之闷死,据说这样做可以使牛血保留在肉里面,吃起来味道更香。一次去内地,有人问我藏区杀牛的方法,我也就老老实实地告诉了他,他却认为这种杀牛方法“太野蛮了”。我倒是觉得,无论是一把刀、抑或是一条绳,结束的都是同样的一条生命,誰善?誰恶?实在是不好判定。他又拿佛祖说过的一句话:“众生平等”来质问我。我也就告诉他:“上天既然为‘众生’设计好了一条‘食物链’,弱肉强食就是这条‘链子’的运转法则。藏传佛教就没有忌肉的规定。我们应该全面、正确地去理解 ‘众生平等’这一句话。”
牧区吃肉的方法有:生吃、煮着吃和风干吃。我的吃法则是:在家时只吃煮熟了的肉;外出时煮的、风干的肉,遇到什么吃什么,但绝对不吃生肉。开始时有的区干部就因为这件事,开会时给我提过意见,说我在搞“特殊化”,会脱离群众。我也就告诉他们:牧区流行的人畜共患的肝包囊虫病,人传染的主要途径就是吃生肉。高口区就有一些人被这种病折磨得苦不堪言。后来,这一顶“脱离群众”的帽子也就像被风刮走了一样,不见了。
其实,风干的牛羊肉,虽然未经过高温灭菌,但我还从未听说风干肉会传播肝包囊虫。我就吃了几十年的风干牛羊肉,一直都是平安无事。是否肝包囊虫都被冻死了?我也不晓得。直到1978年我调回了拉萨,算是进了城,也就经常要去内地开会和出差,但就是离不开酥油、糌粑、风干肉这三件宝。除了自己吃,就连一些从未上过高原的汉族同志,他们亲口尝到了那没有添加任何佐料的风干牦牛肉之后,也会赞不绝口,说:“香甜可口,别有风味!”
话归正传。阿妈除了给我准备的口粮之外,又另外用口袋给我装了两块‘腿’(用酥油、奶渣混合揉制而成的食品)、几块肉、一大坨酥油、一块茶叶和一小包盐巴。我说:“我的食品刚才都装好了,又带这么多,哪里吃得完?”阿妈笑着说;“老规矩说盐湖女神见不得女人,女人如果去了盐湖,盐卤水‘察恰格麻热’(不会结晶),所以我们女人从来也没有去驮过盐,但驮队的老规矩我还是听说过一些。巴青驮盐,没有朵巴人(巴青人对班戈、申扎等西藏北部几县人的称呼)那么多的规矩,也很少听说过驮盐的“察格”(盐语)。但你是一个‘波沙’(第一次参加驮盐的新手),按照规矩,驮队出发踏上驮盐路的头一天,你就必须请你们那个“帮”(组)的人吃一顿饭。这些东西就是为你请客准备的。当然,你这个‘波沙’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到了盐湖,不用下水去挖盐巴。”

作者: 鲁宏    时间: 2019-7-28 23:55
故事欣赏,学习致敬!
作者: 益西索朗    时间: 2019-7-29 03:10
鲁宏 发表于 2019-7-28 23:55
故事欣赏,学习致敬!

感谢老师。还盼老师多多指教!
作者: 蔚青    时间: 2019-7-29 05:55
描述细腻,文笔精彩。欣赏佳作,祝福夏安!
作者: 益西索朗    时间: 2019-7-29 07:47
蔚青 发表于 2019-7-29 05:55
描述细腻,文笔精彩。欣赏佳作,祝福夏安!

祝站长老师夏安,幸福吉祥,扎西德勒!
作者: 蓝河    时间: 2019-7-29 11:35
准女婿主动去驮盐,阿妈当然很高兴!说明益西老师确实把巴青当成自己的家了!
作者: 益西索朗    时间: 2019-7-29 13:54
蓝河 发表于 2019-7-29 11:35
准女婿主动去驮盐,阿妈当然很高兴!说明益西老师确实把巴青当成自己的家了!

蓝老师,直到今日,巴青县前塔乡格尔滩,还是我的家!谢谢老师!




欢迎光临 中国远山文学网 (http://zgysw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