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里,有一计叫釜底抽薪,另有一计叫上屋抽梯。
抽者,拔也。在调兵遣将过程中,属于“调动”之范畴,即掏(抽)空敌方或己方之纾缓,从而断其退(进)路,断敌(我)后续之兵。于是,形成瓮中捉鳖之困局;或是出于提振己方士气、达到背水一战之目的。这两个策略
,有
异曲同工之妙。
《孙子兵法》之案例,不仅在军事和
政治上
,
被古今智囊团
队
及其幕僚(顾问)奉为圭臬,而且在社会的生产生活等领域,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
,若早期的谋划方案缺乏高屋建瓴、统领全局的科学观,只顾眼前的局部的利害得失,缺乏前瞻性,有时候会适得其反,产生负面的影响。其行为模式,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或叫变数。就如“抽薪”与“抽梯”,生死未卜。
《
阴
符
经》
云
:“沉水入火,自取灭亡”。釜底抽薪,“薪不尽火不灭”
,
也
适
用
于
此
。战乱中,“抽薪”那一刻,或许正是风干物燥、釜内之水沸沸扬扬,
战士身
心疲惫
之时
。
一不小心便
会
导
致“引火烧身”,甚至于“火烧连营”祸及周
遭他人;
士卒
或被沸水烫伤,惨不忍睹,人头(
脑)
是
有
思
想
的
,可不是猪头
(
脑)
哦!——死猪不怕开水烫
。
至于
上屋抽梯,这一招数,当然是截断了敌军之退路。同时,又似双刃剑,也废了友军攻城拔寨之
“云梯”,失却辅以“架桥铺路”之左臂右膀。
所以,“抽薪”之前,必先学会“抽身”,将自我的安全置于首位。同样的,“抽梯”之
际
,也要瞻前顾后,别让“上屋抽梯”成为“过河拆桥”的代名词,使后面的队友处于“隔岸观火”的战状之下,爱莫能助啊!
那么,当敌我彼此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当
“
自
焚”已
应接不暇,当
敌人进驻自家的后院,那
只能
眼睁睁地看
着对
方
“上房揭瓦”。一役曲终,算是
打了个平局。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而墨守陈规、刻舟求剑般的处事方式,都是不合时宜的。然而,如何
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呢
?
用釜中之沸水浇灭釜底之柴薪(烬),将卸
下之梯子居
为己用,此乃不失为一计。
“天道循环无端,无往不复”。釜底抽薪也好,上屋抽梯也罢,因势利导。三十六计,变,为上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