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山文学网
标题:
旅 英 纪 行(四)
[打印本页]
作者:
四维广土
时间:
2021-12-22 10:46
标题:
旅 英 纪 行(四)
9.10
不知是时差的原因,还是不适应,反正一夜小潘折腾了两次,我都以为是天又亮了,没睡好,本来睡眠就差,起来照镜子,竟又是憔悴了不少。
吃早饭是在宾馆下面早餐厅吃的,与房间配套的话,还算不错,很简单,与国内没法比,都是西点,反正来不是为了吃的,胡乱地吃吧,饿过肚子的人该满足了。正难于下咽时,来了一服务员,不像国内的服务小姐,也不是金发碧眼的洋妞,这是一衣着考究,发型一丝不苟的70来岁的瘦老头,“老绅士”这词一下子就蹦出了脑袋,干干净净,礼貌而文明,慢而不迟钝,让人看了很舒服,丝毫没有老得让人生厌的感觉。
这样正规的酒店,是不是老人义工呢?这是国际流行趋势嘛。前不久,央视还专题报道过香港老人当服务员的事,似乎老人这样活更有意义。那又何必要退休呢。不是说这些国家就怕失业率高吗?他们还工作,年轻人怎么办?这资本主义还真让人费解。
今天是来英的第一天活动,英国人早9点上班。
赫然的是,来接我们团的大巴竟又是一个六七十岁老头开来的,也是干干净净的。培训导游是一个中国人,赵姓,人称赵导,讲了一下我们的近期培训的日程安排后,就出发向市中心走了。
沿途一路都是老式经典英国风格的房子,不高,就像我们那做的2-3层带帽的房子。红砖裸露,没有经过沙浆的粉刷层。小楼顶上有一些约直径为100毫米烧砖瓦工艺做成烟囱,有的6个,有的8个,据说是保留了原壁炉的风格,没烧柴了,可能是用的液化汽、天然汽什么新燃料吧。反正冬季没到,没看到冒烟。房子用的瓦与我们用的基本相同,屋顶要尖很多。房大门又矮又窄,加上房子也较袖珍,全没有想像中的气派,但房与房之间摆布得很整齐(可能英国没有我们那风水师之类的东西吧)。街道很窄,车行道约9至12米,人行道也就2-3米宽。我疑心我们住在一个小镇上,在经过一些小镇向伦敦进发。其实我们就行进在伦敦的郊区向中心区的路上。
随着房子逐渐增多变大,最后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典型的欧式建筑变得壮观时,才知道到了市中心区。第一站即奔伊丽沙白王宫—白金汉宫而去,走了约莫20分钟,到了一个漆黑的铁栅栏前停下了。有卫兵模样的人守立两旁,高大英俊,典型的在图上曾经看到过王室卫兵的服装,帽子特点最为显著,也就是一漂亮的黑色漆盔,我们是不能进去的,也就在门外照照像,围着王宫步行,到了正大门,卫兵多了起来,王宫的房子只能看到轮廓。
停留片刻,想起了中国的皇室,到那里去了呢?一个顽固地逆世界历史潮流而动的皇室,自取灭亡了。而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的王朝,将万世一系,永恒存在吧。这不是我们历代君主追求而不可得的结果吗?
接着在外围同议会大厦、唐宁街10号在一起照了像。这是容纳英国民主体制的建筑,像它的政体一样,既有君主古老传统的一面,又有民主新的一面。工业革命时代,君主立宪,下议院实权控制了国家,君主直接将行政权交予了首相府。这样不通过暴力革命,而又能使社会进步的榜样多好啊。这么简单的道理满清怎么就不明白了,这样的榜样在前,拿来照套不就得了。我怀疑,虽然小人物不可能真正地站到国家的高度,有时候想的就是对的,比大人物更有智慧。这一点,清皇室的愚蠢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吧。
游览的项目中不包括进入威斯敏斯特皇家大教堂。今天我们的游览项目中都是在外面看,学员们想进去看看,但导游说得自己花钱。于是,我们每人花了15英镑,排长队进入了教堂。进来还真有点新鲜感。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前身是一个隐修院。相传6世纪由撒克逊国王创建。13世纪英国王采用当时的哥特式风格对教堂进行改建。教堂的平面呈拉丁十字型,总长150多米,宽20多米;大穹窿顶高约30米,钟楼高有68米。教堂的柱廊宏伟凝重,双塔高耸挺拔。堂内装饰精致华丽,玻璃窗五彩缤纷。数个由彩色玻璃嵌饰的尖顶并列在一起,美丽绝伦。教堂的主要特点是大门处有一对塔楼。
威斯敏斯特教堂不仅是宗教胜地,而且是英国王室的活动场所。是历代英国国王加冕登基的地方。也是王室的结婚、葬礼等仪式的场所。威斯敏斯特教堂忠实地纪录了英国皇族每一页兴衰起落历史。威斯敏斯特教堂不仅是20多位英国国王的墓地,也是一些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墓地,其中有丘吉尔、牛顿、达尔文、狄更斯、布朗宁等人之墓。英国的无名英雄墓也设在这里。最后一个在这里举行葬礼的王室成员是已故王妃黛安娜。
整个教堂最抢眼的是高284英尺的钟楼,在那里可以俯瞰伦敦市的景色。它是一座彻底使用砖块建造的建筑,共用了一千二百万块砖。教堂内部最独特的就是其阴暗的中殿,据称这个中殿是全英国的教堂中最宽敞的。教堂内部的气氛庄严、神秘,与英国一般比较光亮的教堂内景截然不同。
接着我们又远距离参观了大笨钟,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技术成就象征。传说更增添了这一成就的有趣性:当时负责建造伦敦钟的本杰明,个子高大显得笨拙,大家都叫他big ben(大个子本),建造完成后他向议会汇报:“一切都没问题了,就差给它起个名了”。一个议员忽发灵感,开玩笑地说:“是你主持建造的,那就起名叫‘大笨钟’吧”。这民族还真有幽默感,议会还真就通过了这名。当然,这只是趣谈,真名叫“大本钟”。
晚上回来,在一个越南人办的中餐馆吃正餐。在进入大门时,被一对夫妻模样的东方人叫住了,四五十岁的光景,穿着那真的是老土、完全一副农民的样。男的说:“你们是中国人吧?我看到中国人就觉得亲切,我也跟你们一样是做行政工作的。”我们团的另一人就与他搭上了,我走在最后,也停下来。听他继续说,他有两儿子都在英国读书,毕业后在英国工作,他们夫妻每年来玩三个月。如果你们有孩子想来英读书,完全可以包揽在我身上。我的兴趣也来了,心想,我一朋友女儿读研,正犹豫留下还是回国,于是就要了他的姓名电话,他看我要进去了,补充说道:“我在驻英大使馆有熟人,舅舅是中央武警的,什么事都能摆平”。这是我比较忌讳的语言,同时耳边响起了培训时教导: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晚上回宾馆休息,越想越觉得他们可能是个骗子,放的线好长。(未完待续)
作者:
露珠
时间:
2022-2-7 15:46
旅英经历,吃一堑长一智
欢迎光临 中国远山文学网 (http://zgysw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