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山文学网

标题: 认识新诗(系列谈6-10)/山城子 [打印本页]

作者: 山城子    时间: 2017-4-22 22:05
标题: 认识新诗(系列谈6-10)/山城子
认识新诗(系列谈6-10)

六、再举两个新诗内容与形式的例子
七、新诗的题材与素材
八、新诗的目的与功能
九、新诗的表达方式
十、新诗与语法修辞



六、再举两个新诗内容与形式的例子
作者: 山城子(李德贵)


浙江诗人冯金斌非常热爱诗歌,就将其“热爱诗意人生”这个内容,选择了自由体新诗的形式。且排列成他喜欢的整齐的矩形。这首诗叫《牵手文字》。如下:

牵手文字
浙江/冯金斌

不可言说的卑微,我愿意把自己的闲赋撒下。
远处的灯火和月象都是文字,它们像翅膀
一样穿过云烟和静谧气流,已耽于我的中年,
逗留于人间。不可忽略低处的命运和未来,
更远处是迷恋。真正的抒怀,让我牵手文字。
一颗心陷入时光,让水声风韵都凝成短笺,
是纸上的呼吸,适合美好的情境和自我闲暇。
落满花瓣或树叶,就让我以闲适的眼光看,
它们都是发芽的文字,多么缥缈浮华和平仄。
这时候,我只是文字的一部分,如果文字
没有出现,我是否衰老得更快一些或快一点?
高处的春天,在故去的风中,舞出草尖的
声音和雨水。可以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行程,
多少文字一直听命于我多年的追逐和惊异,
藏好自己的伤痛,书写不曾说出的暗恋暗香
或安谧中的做梦,把天空铺展,使文字在
纸上,奔跑着一行,又一行,连呼吸也匀称。


我读了之后很共鸣,就顺手写了个学习心得。觉得“共鸣诗意人生”这样的内容,可以选择自由体新诗的形式,并排列成我喜欢的活泼一点的分小节的短排列。如下:

【学习心得】

你说的卑微,
也是我的。
我们都卑微得很情性,
也很清醒。

清醒得看什么都是文字,
是艺术,
也是翅膀,
可以自由自在于天空。

天空各是各的,
归属于自己。
我想热烈起来,
就彤云满天;
想静谧一回,
不妨月牙繁星。

飞起来的含义,
就是驾驭文字翱翔。
可以日翔八万,
也可停于珠穆朗玛峰,
听满世界的风声。

最喜把文字垫于枕上,
然后进入梦的馨香
深沉而喜悦地睡去
清晨便有嫩诗生长
长成微信模样

2016-7-24
于夏云镇

举以上这两个例子,是想说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以反映现实,也可以反映个人情怀等等。而内容虽然决定形式,但因个人喜好不同,所决定的形式也因人而异。

2016/12/3于辽西故乡



七、新诗的题材与素材
作者: 山城子(李德贵)

    题材,应当是对按社会生活领域划分的文学作品选题分类的称谓。现居广州的诗人周承强多以军旅生活入题,选的是军旅题材,写出的诗叫做军旅诗,人们称他为著名的军旅诗人;古代大诗人陶渊明抒写弃官后的农家生活,选的是田园题材,被称为田园诗人;王维后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以山水为题写出许多好诗,成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我个人于诗常从教育生活里选题,可称为教育题材,也从家庭生活琐事挖掘体会,可称为琐事题材,也曾撰写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现代作家,是人物题材,看电视连续剧,随集速写,可归为影视题材。

    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时代,政治上看或可称之为人体炸弹时代。因而社会生活的领域更为宽泛,层次更为繁复,以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生活或活动为抒写对象,中国新诗的题材远远突破了古诗的选题范围。谁都可以跃马扬枪任其驰骋了。

    素材,却是另外一个概念。小说家讲究素材的积累,一个短篇拿出三、五个素材,就足以构思了。诗歌的素材一般说有两三个就成。素材就是用来写作的具体的生活现象,记录下来就叫材料。我去渠沿上散步,遇到一只白鹭,怕惊飞它,放慢脚步,一点点接近,只剩下约5米距离,它还是腾空而起了。内心有了触动,这就成为我写一首诗的素材了。晚上看守学生自习,一个学生向我招手,走过去她拿出一副国际象棋要与我下,当然不能下,但她爽性拉我坐下说话,话题很随意,周围几个学生也都倾过身子来听。事后挺感慨,是个好素材呀,于是就写出一首小诗来。
写诗的素材太多,走在大街上,满目广告琳琅,一耳人车喧嚣,只要有兴致,什么都是写诗的素材。

我觉得我是把题材、素材这两个概念说明白了。我们是利用一个个概念进行交流的。概念不清,或理解错误,交流起来就会糊涂。

    举个例子说吧:

叮咚,叮咚

不是瀚海驼铃
是我小米接到了微
亲群,朋群
群内跃出一片明媚

这个写的是生活琐事,或可归入琐事题材或信息题材。而素材,只是接到微信。

又如:
零下10度的清晨

他们觉得就是春天
刚升起的太阳尽量为辽西送暖
一个个汉子都光着脑袋
还渗出一些微微的细汗

两百米长的宽塑布
围了头巾的女人们拉开了战线
汉子们吆喝着都上了棚顶
仿佛黄河的纤夫倾斜着腰杆

蔬菜大棚就是这样被包裹
家族亲戚帮工,其他算是雇员
雇员日工资一百三十元人民币
投入是为春节上市的新鲜

这个内容写农民在寒冷的冬天给塑料大棚上顶的劳动情形。可归为农村题材。素材则是农民们给大棚上顶的劳作,家族亲戚帮工,及雇工的日工资。

2016/12/4
于故乡辽西

八、新诗的目的与功能
作者: 山城子(李德贵)
回答为了什么的,是目的;回答怎么样了的,是功能。

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这应当是毫无疑问的。诚然,因为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不同,因为工作经历、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的不同,其思想感情也不同,因而写诗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歌颂真善美,教化社会风俗;有的人是为了修养性情优化人生;有的是为了散布个人阴暗叵测的心理等等。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其中心意思是说,诗多为有感而作。看来古人如斯,今人也一样。但因“感”之不同,而写诗的目的也相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抒发恋爱之情,而硕鼠入诗,则表达劳动人民憎恶剥削者的情怀。黄巢的菊诗,就是一面起义的大旗。

目的决定功能,这是显而易见的。读语言文学系的大学生,写诗给女生示爱,就是目的,而其作——情诗的功能,当然是打动女性。但能否达到预期的功能,还要看诗的质量如何?行文间是否含蓄着真情,表达得是否婉转美丽。至于有人发泄对某些现实的不满,其功能是否能达到改变某些现象,真的是很难说的了。

如今网络上天天大量地产生新诗,当然都是诗人有感而发的,那“感”就是写诗的目的,所产生的阅读效果就是功能。

举个小例子说吧:

雪花的誓言
文/杨德春

不让我在厚实的大地上开花
我就在飘渺的天空开花
不让我在温暖的怀抱里开花
我就在寒冷的世界开花
  
纵然我生如昙花
纵然我瞬间融化
我也要在最后的一霎
壮烈地躺在大地的脚下

——诗人歌颂一种热爱大地的壮烈情感,以教化人生追求之美。这就是为诗的目的。
——我的阅读感想,是应当学习这种热爱大地母亲的壮烈情怀,以优化人生。这就是功能。

2016/12/11于故乡



九、新诗的表达方式
作者: 山城子(李德贵)

传统的中国新诗,大都采用直白的表达方式。直就是直接,白就是每句诗都很明白,每节诗及整首诗也很明白。

清晨,我挤一碗鲜牛奶,/ 轻轻的放在他窗台。/ 但愿他记起我的爱情,/ 像碗里的奶子一样洁白。

这是共和国著名诗人闻捷的作品,当年我是爱不释手的,所以至今还能默诵。我先前是喜欢直白的,但在网上已经被人多次批评,批评多了,就想摆脱这种表达方式,但谈何容易,每一起笔还是要很直接地冒出来。我曾误解著名诗人蔡利华先生反对直白,他见到有关文字后说,他不反对直白,只要诗写得好,表达方式是不论的。不论就好,问题是要提高诗的质量。

送你上山时半个小镇都空了/ 两里多长的行列中/ 有你喜欢和不喜欢的人/ 他们自发赶来陪你走完最后这段路/ 或者为了感激,或者表达敬意

这是旅居多伦多华人晓明先生的诗作《给父亲送行》的第一节,表达直白,但父亲生前的人格力量已经被深沉厚重地表达了出来,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必引读者也要一路跟着送行了。——这就是被提高了的诗的质量呀!

与直白相对应的自然是朦胧的表达方式。用这种方式写的诗称为朦胧诗,诗作者也就被称为朦胧诗人。为达到朦胧的效果,朦胧诗人们运用并创造了一系列的朦胧技巧。我能归纳出来的就有:象征法、隐喻法、意象法、跳跃法、连用或叠用修辞法、句构变形法等等。通俗的总括说,就是捉迷藏的方法。诗人总是设法将所表达的真实情感、意向、思想,用扑朔迷离的语言隐藏起来。但又不能隐藏得很彻底,只要读者肯动脑,还是可以捉得到的。

我总是忘记/ 铁轨/ 和那些站台/ 晨雾 把公鸡叫醒/ 送走了小路和渡口/ 火车开动/ 沿着站台与阳光之间/ 不断的拉长 拉长/ 终于甩开了尾巴/ 那颤抖的自由/ 站台/ 冲进了村庄与田野/ 穿过万家灯火/ 火车的鼾声中惊醒的站台/ 清晨的冷风中颤栗的站台/ 午夜的站台/ 南方六月的站台

这是诗人风动先生《我总是忘记》一诗的后半部分。这里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意象和两次跳跃,及10次修辞格的运用,较好地将炽热的思乡深情若隐若现地掩藏起来,达到了朦胧的艺术效果。透过依稀,置身意象,体味境况,可催人泪下呀!

界于直白与朦胧之间的是诗性叙事的表达方式。这样的叙事,就是直白加上一种韵味,冷静而鲜活;就是淡淡的含蓄,雾气不重,亭台楼阁影影绰绰仙境一般。还是举个例子说吧!

鸟儿看见艳阳/ 飞来站在树上/ 它们想:这么好的阳光/ 不能让一个季节虚度了
一只白鸟飞来/ 一只黑鸟飞来/ 就是一幅水墨/ 五颜六色一齐落在/ 无叶的丛林里/会是什么样的油彩
站在树上,鸟就是花朵/ 阳光一温暖/ 鸟儿的思想开始活跃/ 站在冬天的阳光下/ 鸟儿就成了冬天最美丽的花朵

这是贵州青年诗人梅边吹笛写的《鸟是冬天的花朵》一诗。很平静的口语叙写,每句都很明白又很明丽,但连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格,就透出了优美的韵味。而在这优美明丽的韵味中,淡淡地朦胧着的是诗人那种平静明丽向上的心境。这首诗的成功,很好地说明了诗性叙事表达方式的美学价值。

最后还想说说荒诞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是用一种看似违背事理荒诞不经的想象,来营造意象与意境,从而曲折地隐晦地表达诗人的情思、情绪、情感或别的什么。也举个例子看看吧!

中国北京时间3点/ 我给了重庆6分钟的勇气/ 6分钟,重庆做了许多事情/ 我却变成了饥渴的等待
如果再加上6分钟/ 一个重庆爆炸/ 另一个重庆诞生/ 就像一辆火车到站/ 一辆汽车出发/ 一段公路被废弃
如果减去12分钟/ 重庆仍然活着/ 只是我/ 被运到了一个无人的车站/ 只是我/ 睡在了后现代的空气里/ 没有了说话的力气/
如果没有了时间/ 我将不说出重庆/ 说出的是北京/ 还是中国呢?

这是青年诗人姚彬的大作《重庆,3点零6分》的全诗。标题就怪怪的新鲜。而行文中的想象无疑都不合事理:人怎么可以给城市以勇气呢?城市是密聚的人居呀!人居毕竟是居不是人,勇气何来?时间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客观得没法改动它,怎么可以任意地加减呢?重庆作为城市仅此一座,怎么还有另一个呢?时间又怎么可以没有呢?全然的荒诞不经。诗人正是用这一系列不合事理的想象,曲折而隐晦的表达了激烈的爱国情怀的。

肯定还可以归纳出其他的表达方式来,但我阅读得不够广泛,没想好的又不可以乱说。但就以上四种表达而言,之间都是存在临界点的。而在具体的一首诗中还会有交叉与融合的。我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

2016/12/15于故乡



十、新诗与语法修辞
作者: 山城子(李德贵)

先前有一种说法,当代朦胧诗风起云涌各种流派群落泥沙俱下以后,其行文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所谓“反语法”现象。一些语文教师惊呼要保卫汉语的纯洁性云云。
这些年笔者行走于网络诗歌,浏览到不少中间代、70后、80后诗人的诗作。仔细研考,单就语法修辞而言,觉得很正常。觉得不仅没有反语法,反而活跃了修辞,一些有成就的青年诗人甚至还创新了修辞,发展了修辞。(事物发展是常态,不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来个具体诗句具体分析:

例1、“6分钟,重庆做了许多事情/ 我却变成了饥渴的等待”
(姚斌——《重庆,3点零6分》)

这两行,如果是小学生的造句作业,小学语文教师肯定要给打两个大大的×的。这就是所谓的“反语法”,就是不按正常的语法规则造出的“病”句。因为只有人才可以做事情,重庆是城市,是密聚的居所,没胳膊没腿儿没脑袋咋可以做事呢?显然是主谓语搭配不当,而第二句说“我-变成-等待”,则是谓宾搭配错误,两句压根不合语法规则。
但小学生造句“春天来了,小鸟在枝头高兴地说悄悄活”,他的老师就会认可,而且极可能表扬学生会用拟人的修辞格了。我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创造拟人修辞格的人,是否遭遇了“反语法”的批评,可我知道至少现在没谁会批评这个句子了。但是呢,却容不下将一座城市——重庆加以人格化。人们的定势思维就是这样的不讲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第二句末尾如果加上“者”或者“的人”,就没人质疑了。但既然我们的祖先可以将名词“用如动词”,后代为什么不可以把动词“用如名词”呢?既然结构助词“的”只可以出现在名词之前,而这里的“等待”之前出现了“的”字,毫无疑问这个原本的动词就被活用了,用活就有了名词的味道,或者说就是“等待的人”的省写。这应属于“词类活用”的扩展或创新,哪里是反语法呢?

例2、从一滴晶莹中醒来/ 剔透的岁月,和思绪/一一展开
(赵福治——《屋檐下正在融化的冰柱》)

这3行诗,主要是第一行容易被误解不合语法,因为“晶莹”作为形容词是不能用数量词加以限制的,限制形容词的一般都是程度副词,如“很、非常、特别、最、极”等等。数量词常用于限制名词,有时也限制动词。“一滴”应当用来限制液态的物质,如“水、酒、油”等。而作为物态的“晶莹”,显然在句子中替代了原物,于是就有了名词的味道。这叫做形容词的物名化,属于语法学中的词类活用。因此是合于语法的。
如果将“一滴晶莹”理解为借代修辞格的运用,也是成立的。因为它符合“以事物的局部代替事物本体”这一种借代修辞格实现的具体方法。物的某种形态是物的外在的局部,“晶莹”是物的光泽的一种形态,属于局部,而被它代替的则是可被“一滴”数量词限制的液态的名词,亦即物的本体。因此又是符合修辞学的。
用眼一瞭,就说这句诗不合语法的人,只能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知其三罢了。
这3行诗,面对第二行的“剔透的岁月,和思绪”,只知其一者,也会脱口而出搭配不当。因为形容词“剔透”原是用于修饰玉雕的,或者其它的什么镂雕工艺品,这里却搭配给“岁月”和“思绪”了,岂不谬哉?——不谬!因为这里用的是常见的“比喻兼拟物”的词类活用,其效果是将搭配有形事物异化为搭配无形事物了。
我在学习这首诗的随笔中写道:“晶莹”的活用(形容词用如名词),“剔透”的“比喻”用格(变搭配有形为无形),显出语言的简洁新美,悦目而爽心。
这样美的诗语,无疑都是有其深刻的语法修辞道理凝结在里边的,哪里会不合语法呢?

例3、“日落日出在不经意中重叠峰巅/阳光血酒一样雄壮”
(周承强——《巡逻:残阳如血》)

首句中的“重叠”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符合语法的。这样一用,就用出了一种全新的修辞格,可以叫做“揉入”。揉入格是指将主观情感揉入客观事物使两者浑然一体的修辞方法。
这两行诗,主观情感是“不经意”和“雄壮”。这是表现巡边战士对天天所见景物司空见惯,而就是在这司空见惯中油然升起戍边的豪迈之情的。但诗人并不将这种情感单独直叙出来,而是揉入了边关重叠峰巅和血色落日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从而张显了景物的神韵与气势,也暗含了主体意象的豪情壮志。
诚然,情景交融古已有之。但那仅是写作的表现手法,并未深入到修辞的层面。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前景后情,是前后交融,而非揉入为一体的。即或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也只能入“互文”格,并没有实现“揉入”,感恨是感恨,花鸟是花鸟,国破之恨在心,见花亦痛,闻鸟亦痛罢了。未若周承强驰骋于边关语态氛围,而将情景浑然揉为一体,深入到了修辞的层面。看看他诗文本中这些随处可见的形成了新修辞格的创新吧:

“和星星一块吞吐林中凉气/ 轻轻呵出时明时暗的巡逻道”(《巡逻在午夜》)
“碎叶在漩涡中心旋出许多悬念”(《营区边的一条河》)
“年年今夜月光比水草缠绵”(《中秋夜》)
“风儿吹过脸庞没有北方来劲/ 小雨莫名其妙缠吻花草”(《十二月》)
“痉挛的石峰逃不出写信人的窗口/ 温润的苦笑私下浸透梦笺”(《宁静时刻》)
从上述这些例句中,不难看出揉入格的特点在于主观情感,是于客观景物描写所呈现的意象里若隐若现地透露出来的。这就像发光物,物是景,光是情,情景不是交融,而是合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了。

诗歌在发展,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有张力的特别要求,必然逼使诗歌语言不断创新,而作为语言规则(语言规律的反映)的语法修辞理论也必将随之发展。因此会有更多的新的修辞格被优秀的诗人们创造出来。哪里是指斥或惊呼可以阻挡的呢?

2016/12/22
于故乡



作者: 李慧敏    时间: 2017-4-22 22:42
篇篇理论都是李老师心血的结晶!会收藏学习!遥祝您创作愉快!
作者: 枫林醉    时间: 2017-4-23 08:54
见解独到,智慧结晶!
即颂文祺!
作者: 畅荣亮    时间: 2017-7-11 21: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中国远山文学网 (http://zgysw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