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凡 发表于 2016-11-6 08:49:19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二十个字,镶入了十个数字,描绘出了一幅优美、恬静、宜人的乡村风景画。

⑥ 谜语诗

谜语诗,即用诗的形式作谜面让人猜,其谜底可以是“人、物、字、地”等。刘勰《文心雕龙》中说:“谜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谜”字拆开是“言”、“迷”,意思是迷惑人的言语。有许多谜语诗合辙押韵、情趣横生。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再如物谜诗“船篙”的谜面是:

在娘家绿姿婆娑,到婆家青少黄多;
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泪洒江河。

人谜诗“西施”的谜面是: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字谜诗“计划生育好”的谜面是:

十句话儿记心头,找到一半(伴)不发愁。
牛儿站在土地上,月儿被云遮住头。
但愿子女不分家,幸福美满乐悠悠。
⑦ 图案诗

图案诗,即诗行的排列形式与诗歌的内容相似,利用视觉效果增强读者对诗意的理解。如秦松的《湖滨之山》,上面是森林,下面像倒影,相映成趣。(图略)

柳耕的《鹰》,就像一只雄鹰在展翅飞翔:


在飞

巨峰之巅
温柔的呼唤
盘旋着
坠落

⑧ 阶梯诗

阶梯诗,即把一个诗句分成几个诗行排列,而且一行比一行退后,形成阶梯式。这样排列可以突出每个词语,读起来节奏感很强。如苏联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中有这样的诗句:(可能会乱套)

我们说
列宁
就是说

我们说

就是说
列宁

诗中把“党”和“列宁”都加以突出,表明二者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位置。

李一凡 发表于 2016-11-6 08:50:13

⑨ 宝塔诗

宝塔诗,即诗行的排列是递增字数,整首诗看起来如宝塔形状。如白居易的《一七令·诗》,诗题是一个字,全诗以诗题为韵,一字句是单句,二字句至七字句均为双句,且上句和下句要平仄相对。(后来的《一七令》也有将一字句改成双句的。)

宝塔诗有许多变体,如递增十字令:每句增一字,共十行增十字;登塔式:从底层开始回旋盘曲向上,犹如攀登宝塔;伞形式、碑体式等。如周源禄的《伞》,就像撑开的一把伞。(诗略)

⑩ 题画诗
题画诗,即题写在美术或摄影作品旁边破解画意的诗。画中有诗情,诗中有画意,相得益彰。如郑板桥的《题画竹》: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之所以能达到艺术的巅峰,正是因为他能不断实践、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删繁就简、熟中求生、自出新意、挥洒自如啊!

再如崔家蓉的《青丝如诗》一书,每一幅不同发型的旁边题写着一首精致的小诗,韵味无穷。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每个星期一
都盼望遥遥的礼拜六
度日如蜗牛的时候
只有把三千丝的烦恼
都抛到老死不相见的
耳后

⑾ 打油诗

打油诗,是指那些从俚语、俗语入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的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诗。传说是中唐时,有一位姓张名打油的人,喜欢吟这种诗,后来,人们把这类诗冠以他的名字,有的人自谦地把自己的诗也称作打油诗。其实这种诗,往往廖廖数语,蕴含深刻,讽刺性、幽默感很强,人们很喜欢读。如张打油的《咏雪》:

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真是江湖人眼中的雪景,形象逼真,很有特色。

⑿ 地名诗

地名诗,即人们为了帮助记忆,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编成的诗。如周恩来编的地名诗: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
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

这首诗编进了30个省市自治区。现在又增加了重庆市、海南省和香港、澳门特区,我们可以重新改编如下:

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云贵福吉安,
四西二宁青甘陕。
香港澳门两特区,
内台北海重上天。

⒀ 朝代歌

朝代歌,也是把我国历史各朝代名称依顺序排列编制成的诗歌,便于背诵记忆。

其一:

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齐汉三国谋;
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民。

其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民,皇朝至此完。

⒁ 智趣诗

智趣诗,即运用婉转曲折的笔法,灵活巧妙的布局,似褒似贬、机趣横生、无懈可击的诗。如唐伯虎为一富翁之母“蟠桃献寿图”的题诗:

对门老妇不是人,好似南海观世音;
生下儿子是个贼,偷得蟠桃献魁星。

李一凡 发表于 2016-11-6 11:02:05

诗歌的创作——变形

所谓变形,指的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出于一定的审美理想和表达的需要,对所要反映的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有意地改变它的性质、形式、色彩等,使它们的表现力增强,以诱发读者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

变形的方式多种多样,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1.感觉变形

这是一种有意歪曲和改变人对客观事物的正常感觉所造成的变形。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眼、耳、鼻、舌、身)时,人的大恼对事物的个别属性(颜色、形态、气味、温度、轻重、软硬等)的反映。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即所谓的五官生五觉。此外,还有第六感觉的说法,有人认为是一种心灵感应,有点唯心主义。其实类似于直觉,即作者通过感官直接迅速地感受、捕捉和反映客观对象时,越过逻辑推理,刹那间领悟到某种事物的内在本质,分科学直觉和艺术直觉。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常感觉是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如松树是绿的,太阳是圆的等等。而诗的感觉变形则是有意歪曲和改变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正常感觉,以一种新的感觉,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新的世界,如:“早晨起来/这世界便有点异常/太阳是方的”;“星星闪着冷眼”等等。

感觉变形,可借助“通感”的艺术手法来变。通感,就是要开放五官,将各种感觉相互沟通、形成错位与转换,创造出有声有色、可触可感的新奇世界。

如: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你的指挥棒上/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颜色嚣叫着用浓重的光波/涂抹着古城(韩作荣《花季》)

感觉变形,还可借助“幻变”的艺术手法来变。幻变,就是让事物的形态在情感的作用下,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发生自由的变幻,一种形象变为另一种形象,抽象的事物变为形象的事物。如张世勤的《江南》:

江南的土嫩哟
放在手上
像撮着女子的秋波
真不敢在上面踩得太久
怕不留意
身上冒出棕榈或水杉的枝杈
湿湿的风
像优质的护肤脂
一路将我清新的美丽
即使我的灵感
摇曳不成江边的翠竹
也会长成
五月的一扇蕉叶

王尔碑的《随想录》:“小树说:我想亲一下天空。”

孔孚的《天街遐想》:“天河很近/ 听得见鱼跳/挽挽腿/去摸一条”。

2.虚拟变形

客观事物本来不具有某种形态、性质和特征,诗人通过想象性虚拟,可以使之变得具有。如赵恺的《我爱》:

我追求,我寻觅
我挖出当年那颗珍藏在泥土的泪滴
时间已把它变成琥珀
琥珀里还闪动着温暖的记忆

诗人把“泪滴”虚拟变形为裹着记忆的“琥珀”,所以去“挖”,十分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对爱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爱,本身就是种子”,其强大的生命力永远不会死去的坚定信念。

李一凡 发表于 2016-11-6 11:04:42

3.比喻变形

运用比喻手法,对客观事物的原态进行变形,包括明喻、暗喻、借喻等。关键是要找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一定要贴切、新奇、传情、达意。这种方法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① 以某种形象特征为相似点:

如《瀑布》:“山/垂一条领带/抖着男子汉的气派”。
赵伟的《纪念碑畅想》:“我要/我要喷吐那压抑在心底最深层的岩浆啊/你!应是中国的拇指翘在这儿……”。
丁可的《月亮,我们的家禽》:“银白的脚爪,从田野的上空/轻轻落下/栖在屋顶上 栖在树梢上/栖在我们的圆圆缺缺的梦里……”。

② 以某种情绪、感觉为相似点:

如卢宗仁的《思念》:“刚离开你时 心/像一只蝌蚪/满快活地在清溪里/摇尾 如今 心/已长成一只青蛙/白天在沉默中忍耐/一到晚上就放肆地/喊你的名字”。

③ 以某种抽象事理为相似点:

如程显谟的《命运》:“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途列车/不断有人上车/不断有人下车”。

4.夸张变形

运用夸张手法,有意对客观事物的某些特点进行夸大(缩小),造成变形。
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大)

mzd的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缩小)

在一首诗歌里有时运用其中一种变形手法,有时则运用多种手法,甚至糅合在一起不分彼此,目的就是为了把诗人的情感表现得更充分,能给人以更丰美的享受。

说明:

以上是我的写作教学讲稿,不成体系,算个资料汇编吧,贴出来与朋友们分享,作为创作诗歌时的参考。我这是班门弄斧啦,不妥之处,敬请朋友们指正!

图案诗中的阶梯诗所举例子《ln》,发出去就乱套了,实在抱歉,无能为力,敬请读者朋友们谅解!可以找原诗去看。谢谢!


作者: 真如书屋如如

如如讲完,免不了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看看草堂,早就挤得水泄不通。原来天已黄昏,各家各户晚饭已齐,就不见茶座的人回家就餐,爷娘媳妇陆续寻到这里,正好如如讲到热闹之处,来人也屏气凝神找个空儿站着听讲。
这些后来人更是了得,因为只听了半截,很不过瘾,嚷着要如如再讲下去。凡夫一看这场面,实在拗不过大家,和如如、泡泡耳语一会儿,母女俩笑着不断点头。凡夫站起,两手作下按的姿势,草堂里渐渐静下来。“乡亲们!如如老师给我们讲的诗歌知识让大家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让我们临江村的诗歌贯通了古今,走出了山门,与新时代、大中国接了轨。这样的课堂,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再次感谢两位老师的热情指导,你们辛苦了!”凡夫话音未落,早就是掌声雷鸣。凡夫接着说:“应乡亲们的强烈要求,也表示大家的谢意,我们今天在江边举行篝火晚会,顺便再请老师给我们讲一些好不好!”“好!”“那么,就请乡亲们准备一下,也让两位老师休息一会儿,晚饭后我们江边见!”又是一阵掌声欢笑,人们才渐渐散去。

李一凡 发表于 2016-11-6 11:07:29

中秋已近,月亮偏着脑袋俯视闪动着银光的江面。江岸上,人们已经燃起几堆篝火。载歌载舞的青年男女,把篝火扇得噼啪爆响,火苗左串右跳,那一泓江水被染成流动的云霞。
诗赛是免不了的,一个接一个朗诵,一阵接一阵掌声。呼号声,欢笑声响成一片。

《红蔷薇》

我说你是我的红蔷薇
你的绽放
我的沉醉

我说你是我的红蔷薇
你的荆棘
我的羞愧

我说你是我的红蔷薇
你的枯萎
我的伤悲

——师宇

李一凡 发表于 2016-11-6 11:08:19

《绘在墙上的鱼》
——青衫骑驴客

我在旅途中遇到一面墙
我看见缤纷的颜色涂在
斑驳的墙上
上面绘着无数条鱼
鳞片清晰,鳍翅张扬
没有海洋,没有河流,没有湖泊
甚至忽略了水的存在
只有一群鱼,拥挤在一起
红色的鱼,黄色的鱼,黑色的鱼
凶猛地向我游了过来


我站在广州的街头
2009年的春天,雷雨终于开始
在南方这座阴郁的城市
雷雨比春天更好地渲染了一切
所有直立的鱼都有了呼吸
所有盲目的鱼都有了
洄游的方向

李一凡 发表于 2016-11-6 11:11:13

父亲
文/凡夫

我曾鄙夷的解读你的脸庞
汗臭 窝囊

我曾不屑的躲过你的目光
迟钝 忧伤

可我还是寒颤你掌上的飓风
能把山推倒 把云扫光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嘴脸
为什么与你不像

再不敢居高临下
沉溺于丧心病狂的官场

李一凡 发表于 2016-11-6 11:11:48

江村之夜
——村氓

黄昏钻进篱笆
揉捏着小村的炊烟
飞鸟叼着落日
投入江边的山林

一声渔歌
点亮满天星斗
船舷上的欢笑
在银河里飘荡

是谁燃起篝火
烘热了粗狂的歌舞
高扬的手鼓
拍击着滚动的浪花

月亮藏在山林背后
偷听一对情人蜜语
那朵流星不小心
滑进静谧的江水

不远处
传来母亲的呼唤
小村的夜
还是那么通红

诗赛过后,泡泡又讲了——

李一凡 发表于 2016-11-6 11:18:58

诗歌应该怎么写?

诗歌的写作,必须是建立在情感的长期酝酿或灵感的突然迸发之上。
前者容易产生情重于理的诗;后者容易产生理重于情的诗。
前者往往成功,后者不加以斟酌,必定失败。

情感长期堆积。
一旦要爆发,那么必然会导致心情激荡,语无伦次。该说的也说,不该说的也说。一旦写到纸上,拿给读者看,那就很糟糕了。
所以说,有了情感,在抒发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分寸。赶紧要的写。要合理安排语序,一般来说重要的句子放在重要的地方,才能效果更好。

灵感突然迸发的情况不同。
这需要诗人把握住灵感的同时,反复思考研究。展开联想与想象。
因为灵感只有一个点。你要用这个点找到一个面。那才能动笔。否则写出来的就很幼稚了。
灵感往往不是触及感情。而是启发道理。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把这个道理往感情方面引导。因为感情是有共性的,道理不具备共性。同样的道理在不同的人产生的想法不同。所以写诗切忌理重于情。必须情重于理。哪怕有情无理都是可以的。
只有在经过这样的引导之后再动笔。写出来的才是好诗。
北岛,顾城,海子,卞之琳以及象征派绝大部分人都不明白这个最浅显的道理。或者说不重视这个道理。他们都是失败者,都是反面教材。

诗人是怎么写诗的?
平时没事的时候,他们就看书,听歌,看电影,旅游……
文艺在这样的过程里面慢慢积累。
一旦在某个瞬间,灵感触发了,他们大脑里面马上就会放电影似的闪过一连串的画面和各种各样带着微妙关联的思想。于是他们把这些画面和思想一一对应之后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就是一篇诗的底稿。
然后在这个底稿上,运用文义理论知识综合自己的风格加以调整删改。
这么一打磨之后,一篇诗基本上就出来了。
然后再回忆一下那些闪过的片断,在审核一遍。觉得差不多了,就算完工。

上面那段话,是每一个真正的诗人都说得出来的。这不光是诗歌,也是文艺各类作品产生的过程。
但一些自封的垃圾诗人就不知道。他们无非就会照猫画虎。再弄些低级趣味的幼稚思想在里面自我陶醉。

看完了上面那段话,我不知道你们有什么想法?
假如你们能够很快说出那段话里面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那你就算现在不是诗人,要不了多久也会是诗人。反之,哪怕你对诗歌再喜爱,可是假如你看完了那段话还不知道重点。拿我只能遗憾的告诉你,你的艺术细胞太迟钝了,或者说你的文艺积累太单薄了。搞艺术是要点天赋的,你再努力,大脑里面少了那根弦。那能有什么用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假如你不是写诗的料,又何必在一根梁上吊死?人生可经不起这般折腾。
那段话的核心在哪里?在“他们大脑里面马上就会放电影似的闪过一连串的画面和各种各样带着微妙关联的思想”这一句。

你要想作得到这一点,必须具备深厚的文艺积累。
都说诗人想象力丰富。难道是天生的?不全是。很大部分在于他们积累多。知道的越多,想的就越远。就是这么简单。
怎么样积累呢?那段话一开头就告诉你们怎么积累了。

把艺术融入生活,把学习当作习惯。这是每一个艺术家的基本要求。
假如做不到这一点,趁早改行。

诗歌的过程是这样产生的。那么具体到每一步的操作又如何呢?
1 积累阶段
就是我说的那样,看书,看电影,听音乐,聊天,散步,玩……
书,不一定非要是文学书。心理学,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经济学,佛经,漫画,杂志,小说都可以。
但是,必须是情与理范围之类的。否则没有必要看。
像琼瑶阿姨,金庸老爹的作品看一遍是个意思就可以了。没必要反复看。再像一些港台漫画,日本漫画。三岁小孩看看还说的过去。你一个搞艺术的去看这些,没得让同行鄙视你。
再像《百年孤独》《变形记》《等待戈多》这些。看不看意义都不大。我建议只需要了解,最好不看。这些外国垃圾看多了只会影响你的智力发展。
再比如《基都山恩仇记》《三个火枪手》《安娜卡列尼娜》这些东西。也没必要看。
假如说看,那也只是了解一下红衣主教那个时代外国人的风俗人情。大仲马是个相当垃圾的外国写手。他儿子小仲马比他强一百倍。至于卡列尼娜,作者的出发点不够好。不建议看。
不是说名著都是好的。其实一个作家说得很中肯,所谓的名著,就是那些人人都知道,但不一定都看过的书。

李一凡 发表于 2016-11-7 08:05:00

电影。不是要你门看韩剧日剧。什么《野蛮女友》之类的。
我寝室人都说《野蛮女友》好看,非要拉我去。看了一遍就觉得没意思。什么破烂玩意嘛~居然还有人看了不下三遍。

看什么电影?外国就看奥斯卡经典。还有那些名著改编的电影。卓别林系列都很不错。
中国的好影片数不胜数。不在香港。在大陆。尤其是30年代~80年代之间,好电影太多了。尤其是周璇的系列电影,太深刻了。只要是艺术敏感的人,绝对喜欢。师宇看周璇常常是几个月分不清白天黑夜,吃饭都用左手抓筷子……
80年代之后也有好的。比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卢巧音的《六楼后座》,卢巧音和陈小春的《男左女右》(还是《女左男右》?不记得了),孙俪和那个谁(钟跃民)演的《血色浪漫》,还有《篱笆女人狗》《辘轳女人井》《激情燃烧的岁月》《女人不是月亮》《渴望》还有冯巩主演的系列电影,相当棒。冯巩演电影一流。再就是周星驰的《喜剧之王》,李修贤周星驰主演的的《风雨同路》,成龙的《**故事1》……
数不胜数。
卢巧音是个人才,唱歌像乌鸦叫,但演电影真的很强。陈小春也是。除了《鹿鼎记》没有看相之外。其余的都不错。

再就是一些歌舞剧,话剧。都可以看。
有空的时候,学着画点画。很多作家都是画家。三毛啦,席慕蓉啦,艾青啦……

听音乐就不要听什么流行歌曲了。什么she,什么twins,什么潘纬博,张韶涵,什么刘德华,张学友,什么周杰伦,林俊杰,(长得真恶心),王力宏……
听点带档次的,比如贝多芬的《命运》《G调小步舞曲》《给爱丽丝》,比才的《卡门》《斗牛士之歌》,还有些不记得作者了,比如《溜冰圆舞曲》《啄木鸟舞曲》……
再不就是中外民歌。苏联的如《红莓花开》《小路》《山楂树》《卡秋沙》……美国的如《孤独的牧羊人》《美国大兵之歌》……日本的《拉网小调》《北国之春》……印尼的《哎哟妈妈》《划船曲》《拉滋之歌》《流浪者之歌》……古巴的《鸽子》……西班牙的《美丽的西班牙女郎》……
中国更多了。你买本中国民歌的书,一个个看,在网上一个个下载听,回味。就可以了。

艺术的积累,都是这么来的。


2 灵感的迸发
你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事情触动你。灵感就在这一瞬产生。
产生之后,你就会有一些联想及思考。思维是有联惯性的。两件事情之间必须有一个共性才可能联想。也就是说你看见张三想到李四,那必然是因为他们两个都长了满脸麻子,你才会想得起来。否则不可能。这个特点叫做思维的连贯性。也就是意识流。

思维连贯的事物越多,代表想像力越丰富。这对艺术家来说是好事。要想想像力丰富。必须日常积累多。

也就是说只有你第一步做到位了。你才能拥有丰富的想像力。你才会比别人想得多,想得远。

想得太多了,太聪明了。对一个自然人来说,也许是个悲剧。
不知道你们怎么看林黛玉。也许不学文学的人看来,她就是个可怜虫。也许吧……
但我觉得,那些满脑肥肠腰缠万贯情场风流赌场得意的“成功人士”。也是可怜虫。他们这辈子没为自己活过……

艺术家的生活。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
人各有志,有些家伙不想做人,我们也不必强求。

3 整理灵感
灵感有了之后要记录,记录好了要整理,整理好了就是底稿了。底稿再修改就是作品了。

其实不光是灵感要记录。平时就要养成记录的习惯。
我以前是看书才拿笔。后来师宇提醒,我改了。只要我还处于意识第一阶段,我就拿笔。我走到哪里,身上都带着笔,纸。现代比古代好。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省了两宝方便多了。否则的话,我出门还得带个小书僮……

随想随记是个很好地习惯。
什么叫做把学习当作习惯?这就是了。师宇跟别人聊天张口就是请教问题。跟流氓聊黑社会,跟杀猪的聊杀猪,跟农民聊种田,跟小偷聊人情冷暖……
相反那些不学无术的文痞。我就没见他们问过什么。

他们把无知当作习惯。跟我们不是一类生物。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草堂纳秀色,茶乡润诗情(新诗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