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远山文学微刊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崔颢的《黄鹤楼》说到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18 07:53: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圈制作

前两天发了一篇关于崔颢《黄鹤楼》非“吊古怀乡”的帖子,遭到了网友们的指责。只因为书上记载崔颢亡于754年,而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我却将《黄鹤楼》的寓意牵扯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上。因为“百密一疏”之错,让我在与各位老师的探讨交流中感到无地自容,恨不得删了帖子,从此不再探讨古今诗词。可是发到网站帖子无法删除,难免还是会有老师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这么很郁闷!再想想自己对整首诗的理性分析,那真的是无懈可击。问题的症结就是崔颢亡故的年代。可是要查出的亡故年代真的不容易,他的生平事迹流传很少,无从查起。要查也只能从他作品中去查,可他的作品仅存了四十多首,谁知道又是那一年写的。但这毕竟是唯一的线索,我从百度中搜出了他的诗,浏览一遍,目光定在他那首《赠轻车》“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忆昨戎马地,别时心草草。烽火从北来(从此来),边城闭常早。平生少相遇,未得展怀抱。今日杯酒间,见君交情好。”古代的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也就是说活到六十岁才能称“老”,从整首诗意看,这首诗就是崔颢个人生平简介,意思是自己的青春在“幽冀“之地被“蚕”食掉了,归去的时已经快老了。即“忆昨戎马地”,可见他是经过了“安史之乱”,“未的展怀抱”,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洛阳蚕”正是崔颢的自称,因为他是河南人。这个“欲老”,说明他至少活过了五十五岁。可见书上写的生平“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是错误的,他应该是洛阳人。可见这5年之差,就差了一个“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就是这首诗有没有暗寓关键。然而就这一个新发现,我也不敢再“自以为是”,我又找到了李白看了崔颢的《黄鹤楼》写的那首打油诗“一脚踢倒黄鹤楼,两把抓破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有老师却说这个版本的打油诗不对。他说李白的那首打油诗应该是“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崔颢的《黄鹤楼》两个版本,李白的打油诗也两个版本,究竟那一个版本才是真的?我有了进一步求证的兴趣。
几千年过去了,那些古人是不会说话的。那么还有什么能证明我的推测及判断是对的呢?突然想到说是李白看了崔颢的《黄鹤楼》,仰慕他的才华发愤写诗,欲要超过他,后来他仿崔颢之诗所做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这首诗我以前没有读过,但据说却和崔颢的《黄鹤楼》一诗齐名并称。那么李白这首诗写了什么,它能不能证明我的对崔颢《黄鹤楼》分析是正确的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分析吧。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 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一联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那么“凤凰”是什么?它指“凤”和“凰”;“台上”,亭台楼阁,“游”,这里是交游的意思;第二句的“去”字是“去除”的意思。“凤去”,暗指“凤去了”,而“凰”留下了,“江自流”,“江”,从水,从畺,畺亦声“畺”指“国家边疆所有”、“疆土”、“国家、”疆域“。“自”,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也表示从此的意思。“流”,会意。从水,从。“”象倒子,下有三画象生子时的羊水,是“毓”的省文,象产子之形。本义:产子时婴儿从母体内流出。这里的意思是水自己从象鼻形状之物流出。这一联是暗寓杨玉环走了,剩下唐玄宗一个人寂寞而无聊。这个“空”字和崔颢《黄鹤楼》中的“空”字同意。
第二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按句面意思解释是:“吴宫”是“吾宫”的谐音,“花”,指杨玉环如花容貌,“草”,崔颢《黄鹤楼》里的“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草,“埋”,形声.从土,里声.字本作“薶”,甲骨文字形,象在坑中埋狗的形象,是向地神祭献的活动,意为藏入土中。这里指入;“幽”,指隐藏,不公开的,也指沉静而安闲,形容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径”,小路,即道也。“幽径”,幽暗的小道。“晋”,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指追着太阳一直前进。“代”,形声,小篆字形,从人,弋( yì)声。本义:更迭,代替;也是“禁戴”的谐音。这里是一语双关。“衣冠”,衣服和凤冠;“成”,变成。“古丘”,“古”,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丘”,会意兼指事。坟墓。这两句的意思杨玉环成了祭献地神的礼物被埋在底下的阴道里,被禁止穿戴追随唐玄宗凤冠霞帔在眼前都成了过去的事。
若按说文解字理解则是这样的“吴宫”,“吾”,形声。从口,从五,五亦声。“五”在九个个位数中位置局中。“五”与“口”联合起来表示“位置居中的”、“中立的”、“介于两者之间的”。“宫”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房屋形。在穴居野处时代也就是洞窟。外围象洞门,里面的小框框象彼此连通的小窟,指,居住的地方。“花”,古代的“花”字就像一棵开满了花的树呢?“草”,古代的“草”字,是一棵刚刚破土长出两瓣叶子的嫩芽。后来,两棵并排的“小草”到了上边,中间是“太阳”,下边是“草地”,表示太阳照着草地;“埋”,形声.从土,里声.字本作“薶”,甲骨文字形,象在坑中埋狗的形象,是向地神祭献的活动,意为藏入土中。这里指入;“幽”,指隐藏,不公开的,也指沉静而安闲,形容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径”,小路,道的意思。“晋”,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指追着太阳一直前进。“代”,形声,小篆字形,从人,弋( yì)声。本义:更迭,代替;“衣”,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读y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取《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之意;“冠”,会意。从“冖”( mì),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成”,(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古”,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丘”,会意兼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地面上并立两个小土峰。本义:自然形成的小土山。深一层的意思则暗寓由第一联“空”与“江自流”引出唐玄宗与阳关卿卿我我的男欢女爱之“景”。
第三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 一作:一水”),“三山”,是三山五岳中蓬莱(蓬壶)、方丈山(方壶)、瀛洲(瀛壶)三山。奇书《列子》记载,海上有五座仙山,岱舆、员峤,流入海底。留下蓬莱、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长生不老药,激发了人们寻仙求药的热欲望。“半”,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落”,掉下来,往下降。“青”,会意。从生,从丹,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天”,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外”,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这里的“二”,应该是“一”,用“二”的原因,就如同《黄鹤楼》中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道理一样,后人只是为了符合现实中景物给篡改的(没有去过金陵凤凰台,揣测)。“一”,(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脉”,表示身体里的一种支脉,“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中”,指事。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分”,古代的“分”字是把一件东西分成两半的意思。“白鹭”,鸟类。体形瘦削,喙直而尖,颈和足均长,尾短,飞行时颈收缩于两肩间,脚向后直伸。“洲”,代指水进入川道进而驻之意。这一联的意思是那仙欲飘飘之感落在停留在空无法进入“大”字形人体的深井之内,让那一脉之水从“井口”中心的位置入驻川道,让白鹭有飞翔时的那种动作。
第四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总为”一语双关,即取总以为之意,也取说文解字里的意思:“总”,形声。从糸(mì),悤(cōng)声。糸是细丝,细丝常聚合成一束,故从糸。“为”,从“爪”役“象”,会意字。下部的“象”因为地方太小,写得和“象”不太像。 假借为“伪”。做,作,干,搞。“浮”,主要指的是漂,游荡等意思,也用来形容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如:《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云”,象形。《说文》:古文字形。象云回转形。“雲”为会意字,从雨,从云。“能”,象形。金文作字形象熊形。本义:熊。传说中的一种像熊的兽 。“蔽”,形声。从艸,敝声。本义:小草),遮住,遮掩。“长”,长度。“安”,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这里的“长安”一语三关,一指把女子把长长东西安在女子下面,二指把女子安顿的没有危险,三指长安城。这一联的意思总以为干那种云雨蔽日之事能长久,可是却无法实现……
李白的这首诗与崔颢《黄鹤楼》之诗暗寓之意简直如出一辙,也难怪说是李白仰慕崔颢之才发愤写诗,所以我更加觉得我的判断是正确无误的。对于这两首诗历代的评价,我个人的看法是优劣各异——如果以七律之平仄格调来论断,这首诗确实不如崔颢的《黄鹤楼》,但它又增添了“白鹭”飞翔之形象比喻,词语的谐音之用。使得这首诗在将暗寓之意与现实之景完美揉和之中又多了一层谐音之意。我只能说这两首诗能够把中国汉字的“表意”与“造形”作为不同的线索揉和在同一首诗中,让一诗呈现了多重解意(《黄》两意,《凤》三意)之效果,不能不令我为两个作者作诗技法之高超和中国汉字非凡的魅力拍案叫绝。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解析,我的收获可真不少。其一,说明崔颢不是卒于754年,而是在安史之乱之后,他不是河南开封人,而是河南洛阳人。其二,《黄鹤楼》的原版应是敦煌莫高窟壁画版本。至于李白的打油诗大概也应该是“
一脚踢翻黄鹤楼,两把抓破鹦鹉洲。眼前有景写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原因嘛,以“黄鹤楼”“鹦鹉洲”的喻体用“踢翻”“抓破”更为准确,况且作为打油诗,“抓破”二字也更符合口头之语。其三,便是李白的这首诗准确地说应作于安史之乱后761年重返金陵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19-4-19 21:21:2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180 秒后自动关闭 欢迎注册远山文学网!请用中文注册,留下真实简介,并加微信18781033178,以便第一时间审核通过。

QQ|电脑简版|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远山文学网    

GMT+8, 2024-12-26 21:12 , Processed in 0.310722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