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远山文学微刊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1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赏析北宋词家秦观词两首——《踏莎行雾失楼台》和《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9-2 06:08: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圈制作


         
      
在今天这个诗词风靡网络的时代,不管是研究古诗词还是爱好古诗词的人对于北宋著名词家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和《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应该都不会陌生,有的更是背的滚瓜烂熟脱口而出。如今我一个农妇却要拿它们来做赏析,会不会有人会嗤之以鼻:“你个井底之蛙也敢谈天说地?”是的,我这个井底之蛙今天就是要谈天说地,谈谈我看到的这块巴掌大的天,说说我见到的这块井底之大的地。如果您对我谈的“这块天地”
感兴趣,那不妨就来听一听我是如何“谈”的,如何“说”的……
踏莎行&雾失楼台
北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赏析: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用了一个非常工整的对仗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里有两个关键动词,一个是“失”,一个是“迷”。失,消失;迷,痴迷或者迷恋。“津渡”,指渡口。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雾从楼台上消失了,月亮迷恋着渡口。”那么请问,“雾从楼台上消失了”和“月亮迷恋着渡口”这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就是这个问题我找不到能够说服我的答案,所以我只好自己在诗句里去寻找,这就是我敢“谈天”的理由。言归正传,还是继续说这个对仗句之间关系吧。“雾”,只有清早才有,“月”,到了晚上才有。试想,清早的雾从楼台上消失了,晚上的月亮迷恋着渡口。那从早到晚的这一段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第二句一呼既出“桃源望断无寻处”?“桃源”,桃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原来作者一直都在寻找“桃花源”那个人人向往的人间仙境。可是他的双目望断了也没有寻到。“望”?作者在什么地方望?当然是楼台了。作者一直站在楼台上眺望着寻找桃源。作者为什么站台雾消失的楼台上寻找桃源呢?这与月亮迷恋渡口有关系吗?当然有了。不是有句话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吗?这里的“得”和“失”不正好相反吗?那第一句其实就是暗寓“失了雾”又“没得到月”,我想,这里的“失雾”和“得月”应该是有所指的。“雾”,朦朦胧胧很美好,一般指代爱情;“月”,皎洁美好;圆月,则代指团圆;渡口,乘船出发之地,也就是家乡,“月迷津渡”中月应该指不能随自己远行的亲人吧。那毫无疑问“桃源”指代的就是理想。如此看来作者正失意于爱情,亲情,理想这三者。因为失意难免就发出感慨:“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可堪”,不堪;“闭”,封闭;“春寒”,春天的寒冷。“杜鹃声”,杜鹃啼。“斜阳暮”,太阳落山的傍晚。作者感慨的是本来就难以忍受春天旅馆里孤独的寒冷,可谁知道偏偏这时候听到了杜鹃的叫声,看到了落山的夕阳。听到杜鹃声自然就想到“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故事,看到落山的夕阳,又岂能不联想到孤独漂泊的自己呢?正是因为这里的“斜阳暮”,我更加确定,“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并不是作者当时的景物描写,而是作者营造的一种看似景物描写的心里氛围,也就是这种看似景物描写的表达,才误导了很多人把它当成了现实景物的描写。“杜鹃声”与“斜阳暮”使作者不由想到了孤独漂泊的自己。因为孤独,所以就会有所想,他想到是“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驿寄梅花”,出自北魏·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意为请邮差寄送梅花。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鱼传尺素”,最早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鱼传尺素,指接到书信。这两句指的是作者和“雾”与“月”之间的书信来往。作者和他们之间书信来往到底怎么样呢?”砌成此恨无重数。”,“砌”,建筑时垒砖石,用泥灰粘合:“无重数”,无数个重复的次数。意思就是堆砌的悔恨一重又一重数也数不清。由此可见,没有书信来往。如果有书信来往,怎么会有“此恨”呢?没有书信来往,才有如此累积起来的悔恨,那么这样悔恨该如何表达呢?“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幸自”,原本。这两句的意思是,郴江原本好好地围绕着郴山,可它究竟为了谁非要流下潇湘去呢?这难道不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反问吗?
这一首托物寄情的词,这里景物描写并非现实的景物描写,而是作者所要寄情的“托物”,所以不要一看到景物描写的词词,就认定是现实环境的景物描写。能把所寄之情与所托之物天衣无缝浑然而成地融为一体,秦观当不愧为北宋一词大家。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北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赏析:我很喜欢秦观的词,因为他善于借助环境表象描写的词来营造人物内心的感受,他的这首词自然也不例外。你看,“漠漠轻寒上小楼”,“漠漠轻寒上小楼,”“漠漠”,同默默,无声地;“轻寒”,轻与重相反,“上”,动词,向上。形象逼真地描写,赋予那悄无声息的轻寒以灵性和动作,原来表述其从下向上漫浸的过程。也是主人公最真实的切身感受。用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话那就是“从脚下直凉到了头顶,一下子凉透透了”。试想,轻寒从楼下一直漫浸到楼上,整个楼都凉透了,何况一个小小的人呢?我们通常用的是“以小见大”的烘托手法,这里恰恰相反,作者用的却是“以大见小”的反烘托手法。读者难道不想知道主人公为何会感到浑身透凉么?请看下一句“晓阴无赖似穷秋”,“晓阴”,清早的阴霾,“无赖”,死皮赖脸的那种人,“穷秋”,很多人都人为这是“秋天走到了尽头,”而我不是这么认为的,我认为这里“穷”,是“穷追不舍”的“穷”,有些死死纠缠之意。这句话意思就是“早晨的阴霾就像个无赖死死地缠着自己,甩又甩不掉逃又逃不脱。作者把“晓阴”比喻成“无赖”,又把“晓阴无赖”比喻成“穷秋”,用的是一个双重比喻句来比喻主人公那种怎样无可奈何的心情?这种无奈何的心情该如何寄托?主人公身处楼上,那免不了“依窗远眺“,他看到了什么呢?“淡烟流水画屏幽”。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主人公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所看到的室内的“画屏”,我认为非也。如果主人公刚刚从梦中醒来,那岂不还躺在床上,如果他还躺在床上,他怎么能感受到轻寒上楼呢?怎么能看到室外的阴霾呢?所以我认为不是。我认为是主人公隔窗远望,他望到是一幅“淡烟流水”的“画屏”,“淡烟”,淡淡的心绪,“流水”,流水一样的情,“画屏”就是为了遮挡不让人看到。“幽”,幽远,深远。作者描写的这幅画屏不是静止不动的,你看,那“淡烟”是弥漫着的,那“流水”是流动着的,但却被“画屏”无情地遮挡,让主人公想看又看不见,看不见那就只好展开想象,所以他就让着那“淡烟”般心绪一直弥漫向远方,让那流水一样的情流向远方,让想象穿透画屏一直延伸到景色幽远的画屏之后那看不见的地方……这一句用主人公眺望到所看到的来景色来抒发其内心感受兼寄情。正是因为主人公的远眺情有所寄却又无处可寄,所以他要给自己找到一个可寄之物,那么她找到的物是什么呢?那就是下阕的第一句“自在飞花轻似梦”,“自在”,自由自在,“飞花”,作者没有用“落花”,而是用用了一个“飞”字,取是飞舞之意,暗喻快乐,又一个“轻”字,“轻”,轻飘飘,不负重。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那自由自在的花快乐地飞舞,那轻盈的姿态居然一点负重的感觉都没有,可见他正沉浸在美梦中。我以为,”这个“梦”,不是主人公的“梦”,而是“飞花”的梦。这自在的飞花代指主人公所要寄情的人。飞花如此地快乐,那么寄情飞花的人呢?“无边丝雨细如愁”,而我的愁就如同这漫无边际无穷无尽的细雨。以对比的手法让两者形成天地之别的反差。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主人公偏偏又束手无策的,所以只好听之任之“宝帘闲挂小银钩。”这里作者用的是“宝帘”,没有用“珠帘”
可见这帘子非同一般,而就是这样的“宝帘”却被“闲”挂着搁置起来,没有一点用处。这难道不是作者的自我暗寓么?
这首词作者把自然景物和人物完全粘合为一个整体。景物描写渲染人的情绪,人的情绪融化景物之中,真正的做到了人是物物是人的最完美的相依相托。我以为,这首词绝不是一首闺怨词,而是作者对难以实现远大抱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写照。所以,我们在读诗赏词时不要一看到“小楼”
“画屏”“银钩”这些物品,就给该作品强加“闺怨”二字,也不要认定主人公就是“闺中无聊的贵妇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18-9-3 06:08:37 | 只看该作者
遣词生动,转承自然,分析中肯,凝练出彩。赏学、问好!遥致秋日祝福!高亮提读,推荐成文。

本版积分规则

180 秒后自动关闭 欢迎注册远山文学网!请用中文注册,留下真实简介,并加微信18781033178,以便第一时间审核通过。

QQ|电脑简版|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远山文学网    

GMT+8, 2024-11-25 01:49 , Processed in 0.33631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