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母校
文/鼓浪听涛
我的母校有两个,小学和中学的。小校是联星小学,中学是永春县第三中学。
联星小学,我刚才百度一下,没能找到任何信息,联星小学已经在这个世界消失,只存在于我们这些曾在这个学校读过书的人的记忆中了!
联星小学建于解放后,大概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字形的二层土墙楼房,木楼板,木楼梯。座落于我的家乡联星村万代自然村,这是总校,还有四个分校分布于其他四个自然村中。我的小学都是在总校读的,那时的小学是五年制的,学校的老师是村上最有学问的人,红白喜事,有需要写字的,都会找他们。那时的课程简单,就是语文、算术(后来的数学)、体育、音乐、美术,还有书法课(练毛笔字),正式的老师只有二三个,其他的都代课老师。我的语文老师是李文奇老师,他还兼音乐课和美术。老师有一个手指指甲留得老长,谁没注意听课,他走过去,悄悄伸手一掐,痛死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被掐过一次。算术老师是尤再作老师,他也是这个学校的校长。我们的班级大多是复式班,就是一个教室里一组四年,一组五年级的,一节课一个老师教二个年级的课。
联星小学一直办到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初,在一零年代初还进行了重建,有单位捐资建了“希望小学”,却在建好没多久,因为生源的流失,政策的改变而关闭了。现在幼儿园、小学都集中在镇中心小学去住校读书,这个决策给村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有小孩在读的,都要在中心小学边上租个房子,一个人在那里陪读。有老人的,老人陪孙子。没老人的,只好妈妈陪小孩在镇上常住。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无论人力,还是财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我们真的做到了吗?
我的中学母校是永春三中,这是一所有历史,有内涵的学校。坐落在蓬壶镇寨心尾山麓,其前身"永春县私立毓斌初级中学",,诞生于抗日烽火连天的1942年,1948年秋增办高中部,1953年由人民政府收归公办,更名为“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
我读书时的三中,坐落于半山坡上。顺着蓬壶三角街往下洋的方向走,过一座桥,再走一百多米,在路的左侧有座陡的石台阶,一直向上,大约有一百米左右,就到了永春三中的校门,进了校门,还是台阶,成“V”字形向两边延升上去,左边的石阶可以去化学、物理、生物实验楼,从实验楼顺台阶再往上就到了食堂。从右边的台阶再往上走,有三四排一字的教室楼。再往上出现一块平地,是一个蓝球场,右边是学校办公楼,左边是图书馆,挨着图书馆的是食堂。往前下几个台阶,究竟是几个,已经忘了,是操场,操场很大,是泥土操场,操场再过去,又是一片山坡,还是石台阶向山上而去,右边走教师宿舍,左边是学生宿舍,有五排一字的平瓦房。整个学校外围有围墙围着,那时只有一个大门,操场边上有个侧门,不开放的。
我家离学校远,有十一公里的山路,是住校的,星期六回家,星期天带足一星期的粮食和咸菜回学校,回家返校都是走路的,要走近三个小时。食堂里用蒸床蒸饭,蒸床很大,要二个人抬才行。个人把米放饭盒里,放好水,放到蒸床上,要交二分钱一次。这样做饭,碰上饭盒进了水,或者被打倒了,就要饿肚子,我都碰上好几回!
那时电视还是稀有的东东,全校就一台二十五叶的彩电,播放“加里森敢死队”时,会拿到蓝球场播放,供大家观看,场面壮观,人山人海。
初中的老师,现在还记得名字的只有一位语文老师,叫吕士瑶老师。其安的老师名字都忘了。我的第一封情书是在高一那年写的,给小燕子。内容已经忘了,结果嘛,肯定是被拒绝啦。
这是记忆中的母校,我自从离开,就没有回去过,前几年有回去镇上,校门已经进不去了。校园已经大大的改变,公路直通校内,教学楼已全是新楼房,校门也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大门了,一座现代化的中学如灿烂的明珠挂在寨心尾山麓,这里已是知识的海洋,培养出许多有用的科技人才,永春三中,在永春县的所N有中学里,已是数一数二的学校。
人生有太多的唯一:唯一的家乡,唯一的亲情,唯一的母校,在知识与人生认知上,母校给于我的的是无价的。我一个无名无财的学生,僅以此文记念我曾经的母校,还有母校的老师们,愿您们安好!
2017.04.23于厦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