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远山文学微刊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5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明节征文】清明陏想/鼓浪听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4-3 09:50: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圈制作
清明随想
                    文/鼓浪听涛

〈一〉闽南清明习俗
清明
雨丝绵绵落清明,烟雨鹭岛断魂人。
停车借问君何往,行人遥指中华陵。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家家户户上坟头的日子。诗中的中华陵是厦门的公立墓地,火葬场也位于此,座落于集美区天马山山脚。停车借问君何往,与我的职业有关。
闽南一带对清明的祭祖是很重视的,几乎家家户户会进行祭拜活动。也不仅限于清明节当天,清明前后十天都可以进行追思活动。有土葬坟墓的,会带上三牲祭品,还有酒,带上锄头到坟地除草祭拜。自从实行火葬以后,许多人把骨灰盒寄放在灵塔里,就只好去灵塔摆上供桌,把先辈们请出来祭拜。

〈二〉死人文华的变迁
这个话题也只说说闽南的风俗,对别地区不了解也就没有发言权。
我家乡泉州永春,也属于闽南地区的。是个山区县。因为多山,墓地大多选在山上。有些长寿的老人,会提前请风水先生选好龙穴,请人做好墓地。人生无常,有些人急亡的,都是子孙辈临时到山上选好墓地,帮忙的宗亲就开始挖坟地,先把草除光,就开始挖墓孔。(因为是山坡,墓穴都是横着向里挖一个四方的孔穴。挖得比棺材大点,比棺材深一点。挖孔穴,要一个人钻到里面,扶着一把专用工具的头部,在外面的人用力向里凿,然后把土一点点的运出来。)十人左右要挖五六个小时。
        死了人,都会叫斋公或和尚来做法,或叫超度吧。整个葬礼完成要二三天时间,到了九十年代末,兴起了鼓乐习俗,会请乐队来演奏,渲染气纷。鼓乐习俗,中国南北大致都有了,我看过视频,北方也有。
         在泉州,厦门这些平原地带,墓穴也是挖坑的,跟电视上一样的。
         从2000年开始的吧,我老家也推行火葬,当时规定某一天开始,死人要全部火化。于是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为了入土为安,就在限期之前自尽而亡。据我所知,就有几个。政府的口号是葬改革,节约土地,节省开支。节省开支?对死者家属是更花钱,纸棺要钱,火化要交钱,骨灰盒要钱,安放骨灰盒的灵塔也要钱,林林总总算下来,要多花大好几千!
        因为要多花这些钱,某些地方民间进行了改革,把棺材送上殡仪馆的车,就不管了,骨灰不要了,家里做一个神主牌位,以纪念之。呜乎,这是人情的进步,还是退步?这也是政策逼出来的无奈之举!
        中国,几千年的殡葬历史,都是入土为安!到了现代,却变成全民火化,墓地要钱,而且不能买断。是不是以后会出现死人复活为自己交费?

〈三〉我的先辈们
         我从记事起,已经送走了五个亲人,我奶奶,我二哥,姑姑,爸爸,妈妈。每一个亲人的离去都是一份伤痛,这一份份伤痛加在岁月的河流里,永远流淌,不会消散。
         我奶奶走时,我还小,不是很懂事,只记住了奶奶的冰糖,我姑姑会经常买些冰糖回来,我奶奶把糖存在一个罐子里,时不时拿一颗给我们吃,在那个年代,冰糖已是稀罕物,什么东西都是配给制的。有一天奶奶不在了,糖没有了。我姑姑是我奶奶从小抱养的,但跟亲生的没两样,姑姑对奶奶很好,对我我也很好,很关心。她走时,我在外地,没有去送她,真的对不起她,在此特别祈愿姑姑,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安康!
        我妈妈早于我爸爸先去了另一个世界。过了几年,我爸爸也走了。在那一刻,有种依靠的大树轰然倒下的感觉,风挡雨的树荫一刹间就没有了。在我爸爸去世时,我们把他们的神位归到一起,做了“功德”,(功德,也是叫和尚来做法,有超度之意。)这仪式中,要请工匠用竹子和彩纸做一栋房子,叫灵厝,选一个地方,用火烧了,意即阳间人送给阴间亲人的房子。在我们这里,只有做过“功德”,才算完成整个葬礼的仪式。
         丁酉年清明,写下这段文字,以怀念所有在另一世界的先辈们!

〈四〉关于灵魂之我见
        清明,与死者相关,也使我想到了中国几千年的鬼文化,还有一些资料提到濒死体验,在这里说说我的一点看法。
       人也是一种生物体,有生就有死,这很正常。但人是地球上的智慧生物,感受着生活的美好过程,害怕死亡,害怕死亡后的空无,于是产生了鬼魂文化,以寄托人的一种心情。我认为,人死了,什么也不存在了。至于濒死体验所看到的,我认为是人体生物电子的溢出。也许溢出的电子相互之会有联结,人复活,电子重回人体,于是出现了他们所描述的景象。而对于真正死去的人,也同样有生物电子溢出,因为人死了,溢出的电子无处可安身,同一个人的电子会有一种联结,在空中会存在一定时间,但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因为提供能源的主体己经消失。
        这是我的一点思考,永远的灵魂是不存在的。

〈五〉结语

在清明时节,写下此文,写下哀思,写下一点思绪,此时我又想起杜牧的诗:
                                  清明
                          [ 唐代·杜牧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年的清明,清明时节的鹭岛没有雨纷纷,阳光正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17-4-3 11:08:03 | 只看该作者
洋洋洒洒,在习俗中融入了自己的见解,追思先人其实不在于形式,而是融汇于血脉相连的那种铭记!赞并问好听涛!
3#
发表于 2017-4-3 11:08:17 | 只看该作者
洋洋洒洒,在习俗中融入了自己的见解,追思先人其实不在于形式,而是融汇于血脉相连的那种铭记!赞并问好听涛!

本版积分规则

180 秒后自动关闭 欢迎注册远山文学网!请用中文注册,留下真实简介,并加微信18781033178,以便第一时间审核通过。

QQ|电脑简版|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远山文学网    

GMT+8, 2024-11-25 00:47 , Processed in 0.32209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