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远山文学微刊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73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叙事散文] 凤阳朱元璋故居 / 郭学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7 13:0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圈制作
本帖最后由 郭学东 于 2017-10-7 13:14 编辑

                                                                                         凤阳朱元璋故居
                                    

        明代开国皇帝的朱元璋,登基后就作出了振兴家乡的重大举措,定凤阳为国家中都。更令人惊叹的是,他视家为国,象在房前屋后种树那样,把京都皇城建在家后的凤凰山下,又把皇家祖坟修到村庄前头。在这块穷乡僻壤地方,他要建起一个巍峨壮观的皇家宫殿,缔造一个花团锦簇的国都。这位农民出身的帝王,将自己狭隘的小农意识无限放大,创造出了史无前例的奇迹!
       600多年风雨苍桑,还保存着中都城遗址,皇陵的仪卫石雕群像。小孤村自从出了朱元璋,这里就成了帝乡。二十户人家都是皇帝优待的亲邻,曾享用城砖盖房,红漆大门的待遇。小孤庄也就以二十户人家为数,称为“廿营村”。村名沿用到今天,还写在拥有几百户人家的村委会的牌子上。很遗憾,久经历史上的战乱与灾荒,人口时聚时散,茅屋草舍,不知变了多少次,竟然使这个“龙兴之地”,几乎无人知晓。村里有些年轻人居然也不曾知道,这里出过明代开国皇帝。
       凤阳府一带,地处淮河南岸连绵的丘陵,凭我的想象,这个仅有二十户人家的小村庄,该是在山丘环抱,树木掩映之中。其实,它竟像平原旷野中的孤岛。遥想当年,朱元璋还只个16岁的少年,跟随磨豆腐的父亲,从祖藉泗洪一带,逃生来到小孤村定居。元末的暴政,天下汹汹;接连而来的的瘟役、旱灾、蝗灾,又使钟离一带,十室九空。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从春到秋,父母、姐姐、哥哥连续死去,自己成了孤儿,幸好有乡邻刘氏借地,使他把亲人草草埋葬。在乡邻接济和指点下,他到村庄附近的於皇寺出家,开始了云房生活。尽管他忍气吞声地侍候着长老、师傅及师兄,还是因为粥为保僧,只作了50天的小行童,就被赶出寺庙,成了手拿木鱼,外出乞讨的小和尚。
       我踏着麦地田间的小路,寻到皇觉寺旧址。村民介绍说,寺庙那几间大殿,就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当小学校,村里上些年纪的人都在这里读过书。寺前老井依然还在麦田的小路边。十年前,村里各家没兴打井前,还有人来挑水吃。老井水有点甜丝的,远近村民有个头痛脑热的,喝了这井水也会好。后来,井下的砖券崩了才停用,但井没干枯。奇怪的是,这老井上并没有系水绳痕。 身边的县文管所专家与乡民的介绍,才使我知道,井口的石圈,原是用玛瑙石根雕成的,质地十分坚硬,周边棱子早已磨圆,显出粗糙颗粒的麻面质感,却没有系水绳索磨成的勾痕。
       井外四周,历经沧桑。而那幽深的古井,依然是清水如镜。当你与它对话时,平静的水面颤抖着,还在发出深沉的回响。它好象在诉说,当年从这里离开的朱元璋,象一叶孤舟,飘泊三载之后,也许是对家乡的眷恋,又回到了皇觉寺。而这一呆就是四年。他以贫穷磨砺出的毅力,立志勤学。在素素的清灯下,与古井相依,仿佛将命运挂在井绳上,望着井底的明月,和禅音交心。进入了“野人本与红尘隔,且去水边弄云月”的情境。人生莫测,就在这时,汤和这位孩童时的玩友,从战场捎来书信,促成他投奔红巾军。谁曾想到,这一走,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竟然刷新了民族的历史!
       洪武八年,他家后的中都城功将告成。从南京回到凤阳故居小孤村的朱元璋,看到当年的皇觉寺和古井,抚摸着村庄里的犁耙农具,打粮食的石磙、碾盘,那硝烟弥漫、血腥风雨的戌马生涯,似乎抛之脑后,又回到了自己的悲惨的少年时代,感慨万千的说起,我的帝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而这时,他已作出了一个惊变式的决策:放弃建造中都皇城这个豪华宫殿!不管民间传说如何,官方文书含糊其词,这似乎是出自他一贯重农节俭的农耕意识,也包含了他接受元朝灭亡的惩戒,总是可贵的。
      然而,事实又是怎样呢? 小孤村的那些皇家乡邻,除了当年借地为他葬父母的刘氏,有幸被命为世袭负责守陵祭祀,享受特殊待遇之外,大多数乡邻,仍然是面对着一场场的灾难。因为凡官员以公事经过皇陵都要谒陵,坐着轿子,往返数十里,府县大小官员跟随,招待应酬,作揖往来要六、七天之久,许多农民在怒叱鞭笞下,朝为轿夫,日中为扛夫,暮为灯夫,奔走不停,那有功夫去耕农田!
      再说帝乡凤阳府,明初已是领九州十八县的特区了。那里人口多由强迁而来的编民组成。帝乡的皇亲国戚、王公侯伯、中都留守、府县官员,像一座座巨大而沉重的山峦,沉重地压在编民身上。真是“天上的星多月不明,地上的官多民为宁”,“十羊九牧”。各种名目繁多的税赋,林立的关卡,逼得人们家徒壁立,颠沛流离。每当收获季节,里甲长便带着竹板、绳索、挨门向无力付赋的农户施刑。一遍不交用绳勒脖,二遍不交倒悬吊起,三遍不交就将妻子强掠他人。而那些王侯们又多倚势冒法,凌暴乡里,家养私奴多者竟有150人,居然可擅杀男女,重演了当年朱元璋所遭受的元人恶政。
       寺昔於皇,老井依旧。站到古井前,向东南望去,正好可见皇陵碑亭。回眸身后,中都城遗址又在修缮。在朱元璋修建皇陵时留下的无字碑上,今天我们应该写下些什么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14

主题

162

帖子

2701

积分

总编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01
2#
发表于 2017-10-7 13:39: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出个皇帝的村子,百姓俨然更加困苦,值得深思的问题。热烈欢迎郭老师入驻远山!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7 15:11: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郭学东 于 2017-10-7 15:12 编辑

非常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7-10-7 15:28:38 | 只看该作者
欢迎郭学东老师入驻《中国远山文学网》!老师的到来定会为远山文坛增光添彩。祝愿老师在远山创作愉快,期待老师佳作不断、精彩纷呈!
5#
发表于 2017-10-7 15:50: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文笔优美,史料发生深省。赞!
6#
发表于 2017-10-7 15:51: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文笔优美,史料发人深省。赞!
7#
发表于 2017-10-7 18:56:0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郭老师文史大作!欢迎老师入驻远山并发首帖,还请老师多多为远山提出指导意见!
8#
发表于 2017-10-7 18:57:07 | 只看该作者
高亮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10-7 21:01:33 | 只看该作者
欢迎郭老师加盟远山!
10#
发表于 2017-10-7 21:02:24 | 只看该作者
生成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180 秒后自动关闭 欢迎注册远山文学网!请用中文注册,留下真实简介,并加微信18781033178,以便第一时间审核通过。

QQ|电脑简版|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远山文学网    

GMT+8, 2024-11-25 13:27 , Processed in 0.50603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