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的话题,一言以概述,即中国的教育借假而大、大而空的道德绑架了孩子的人格、勇气、智慧及是非观,陷他们于被动、驯服、受伤甚至致命的境遇,并不曾掉一滴同情的眼泪。譬如《小学生守则》,内容像国家大纲,只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却无具体实际的行为指导,让学生一味去执行,不懂变通。近年网络上常常有女生遇害事件发生,往往还是大学生、研究生居多,不善甚至不屑于自我保护。网络上常有女生被害的消息引人热议,热议之后又归于平静,社会教育还是原来的社会教育。 对“依赖”的话题,很欣赏“暖声肖鹏”中的一段话:“适度依赖是一种能力,它意味着你在跟别人沟通交流,它让你们真正参与到彼此的生活当中,让你们深切地感受到对方的存在、感受到被需要。”无论对家人还是朋友,依赖是最高级别的信任和示好,而生活中却往往有人缺少这样的能力,不是不想依赖,不是无人依赖,而是缺少温情,不善于信任。因为,许多的原生家庭看似质朴或光鲜,却未教给孩子们对爱恨的自由表达。说到此,这还是关于“教育”的一个话题。 三是关于“爱”。其实是一场关于“父母”话题的演讲,谈的是“人生最大的奢侈,是父母都在”,立意很好,旨在突出父母之于子女之间的爱,却不算亮点。有一句话打动了我,遗憾作者未加以升华。“有一种爱,它能超越生死,因为它是本能。”演讲者是在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范畴小了一些。我将它改为:世界每一种爱,都能超越生死,因为它是本能。目送你远行的不一定只是父母,还有挚友;嘱咐你过道儿小心的不一定只是父母,还有爱人;体贴你疾病缠身的不一定只是父母,还有同路。每一天,你都生活在这样的挚爱中,你可能未曾在意,未曾重视或欣然领受,甚至带有小小的逆反。只因你已习惯了这些爱的包裹,情商变得迟钝。 对啊,今天读文所感触到就是“情商”两个字,想要谈的也是这个话题。我们在偏颇的“教育”中、缺少爱情的家庭中长大,披着坚硬的铠甲行走于世,少了一份自然之气。本能地爱着,又本能地疏离,甚至抗拒那些真挚、无私的关爱,真诚地爱着世界,又在毫无知觉中欺骗着自己。在这个礼仪的民族,秩序的国度,严谨地活着,赤诚地行走,却唯独不敢深情地表达,信赖和爱。 难怪有那么多“鸡汤”受人欢迎,难怪那么多大妈、大叔借广场舞、同学会尽情释放。是压抑了太久,终于心无所虑,不再错过这迟来的表达、信赖和爱。 何必要拘谨年少?何必要自虐青春?何必要用半生光阴去接受束缚、伤害甚至致命?甄别教义、学会依赖、本能去爱,这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技能,也是人生最为理直气壮、心无旁鹜的坚持。 责任编辑 皮具叔叔 |
舟上客 发表于 2017-7-4 17:56
感悟深刻,受益匪浅!
海边浪子 发表于 2017-7-4 15:03
读完很受益,学习了。感谢荷语老师,把这么多精华的东西,归纳分享。
李慧敏 发表于 2017-7-4 18:43
感悟透彻,引人深思!为杜鹃的好文笔点赞!
烟火中的佛 发表于 2017-7-10 03:49
思考成为文字,又以指导正确的前行,便是情商所标注的最高意义,荷语老师自然透彻,赞。问好
秋菲儿 发表于 2017-7-10 12:34
这是我常对儿子说的 如果成绩和情商两者选一 妈妈情愿你情商高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