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远山文学微刊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国远山文学网 远山广场 查看内容

《我在西藏五十年》——第145篇:藏北烛光

2019-8-15 21:15| 发布者: 蓝河| 查看: 5501| 评论: 2|原作者: 益西索朗|来自: 特约作家

摘要: 《我在西藏藏五十年》——第145篇: 藏北烛光 1974年5月,中央发了一个“国发1974——37号”文件(据很多人说,那文件就是敬爱的周总理亲自批发的),决定由国务院各部委和上海、江苏、四川、河南、湖南、辽宁六 ...
                   



      《我在西藏藏五十年》——第145篇: 藏北烛光
       1974年5月,中央发了一个“国发1974——37号”文件(据很多人说,那文件就是敬爱的周总理亲自批发的),决定由国务院各部委和上海、江苏、四川、河南、湖南、辽宁六省市共选派了389名干部支援西藏办教育。分到那曲的45名同志,全都来自北京——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外交部、公安部、七机部、文化部、教育部……。而且大部分人,是文革前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也有从国外留学归来的。
       可是那时候,那曲行署的驻地——那曲镇,就只有一所小学,教职员工全部算起来也就是二十几个人,其中不少人还是一些干部、职工的家属,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老师。学生读到小学毕业后,没有中学可上,那曲小学就自己成立了一个初中班。但是任课的老师,依旧是那些小学老师。那一个班,藏、汉族学生总共不到20名,大的20多岁,小的才12岁。说是“初中生”,其实也就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水平。朗读汉语文时,不少学生连“钱”和“线”,“住”和“往”,“外”和“处”也分不清楚。数学则是连小学乘、除法还没有完全学会。
       北京援藏教师刚到那曲时,意气风发,信心百倍。来自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一位姓韦的老师,亲自给初中一年级学生上了第一堂数学课。这在当时的那曲,可真正成了一个“高射炮打蚊子”的特大新闻。但结果却是:韦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津津有味,而下面的学生却唉声叹气,大喊:“哈莫果!”(藏语:听不懂,也可译为——不知所云)这就是1975年,那曲地区那个有名无实的初中班的大致情况。
       各县的学校就更加是“马尾巴串豆腐”——没法子提了。全地区9个县,只有三个县各有一所小学(比如、安多和班戈三县)。有的乡虽然也办了民办小学,但学生上到小学三年级以后,因为“半脱产”的老师自己就只有初小文化。往下再也不会教了,只好又回过头来,再从二年级重新教一遍,一直对付到这些学生小学“毕业”。
       1976年6月30日,第一批来到那曲的北京援藏教师,完成任务返回北京。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天宝同志,在欢送北京支教老师的大会上深情地说:“那曲地区艰苦,你们克服许多困难,在气候与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工作了两年多,很不容易啊!……那曲地区中学从无到有,凝聚着你们每一位同志的心血和汗水,我代表西藏各族人民深深地向你们表示感谢!”
       北京教师的接班人,就是来自山东济南、青岛、泰安、潍坊等地、市的45名教师。
       这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那曲援藏的人民教师!他们将自己当成了一支支的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那曲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也照亮了那曲孩子们的心!
      如今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又回想起了内地援藏的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们。他们可真正是那一支支的红蜡烛啊!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viewthread_share_to!: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蔚青 2019-8-15 15:35
欣赏佳作,分享精彩。祝老师创作快乐!
引用 益西索朗 2019-8-15 16:07
蔚青 发表于 2019-8-15 15:35
欣赏佳作,分享精彩。祝老师创作快乐!

衷心感谢站长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在西藏五十年,遇到的那些人和事,实在是难以忘怀,总想写出来。如今遇到远山网,遇到您们这些好老师,我心里特别高兴,觉得这就是“缘分”。最近我每日发的稿子多了一点,是否会给各位老师造成麻烦?请站长老师指示。
祝老师万事如意,扎西德勒!

查看全部评论(2)

QQ|电脑简版|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远山文学网    

GMT+8, 2024-4-16 23:41 , Processed in 0.18591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