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藏藏五十年》——第145篇: 藏北烛光
1974年5月,中央发了一个“国发1974——37号”文件(据很多人说,那文件就是敬爱的周总理亲自批发的),决定由国务院各部委和上海、江苏、四川、河南、湖南、辽宁六省市共选派了389名干部支援西藏办教育。分到那曲的45名同志,全都来自北京——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外交部、公安部、七机部、文化部、教育部……。而且大部分人,是文革前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也有从国外留学归来的。
可是那时候,那曲行署的驻地——那曲镇,就只有一所小学,教职员工全部算起来也就是二十几个人,其中不少人还是一些干部、职工的家属,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老师。学生读到小学毕业后,没有中学可上,那曲小学就自己成立了一个初中班。但是任课的老师,依旧是那些小学老师。那一个班,藏、汉族学生总共不到20名,大的20多岁,小的才12岁。说是“初中生”,其实也就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水平。朗读汉语文时,不少学生连“钱”和“线”,“住”和“往”,“外”和“处”也分不清楚。数学则是连小学乘、除法还没有完全学会。
北京援藏教师刚到那曲时,意气风发,信心百倍。来自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一位姓韦的老师,亲自给初中一年级学生上了第一堂数学课。这在当时的那曲,可真正成了一个“高射炮打蚊子”的特大新闻。但结果却是:韦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津津有味,而下面的学生却唉声叹气,大喊:“哈莫果!”(藏语:听不懂,也可译为——不知所云)这就是1975年,那曲地区那个有名无实的初中班的大致情况。
各县的学校就更加是“马尾巴串豆腐”——没法子提了。全地区9个县,只有三个县各有一所小学(比如、安多和班戈三县)。有的乡虽然也办了民办小学,但学生上到小学三年级以后,因为“半脱产”的老师自己就只有初小文化。往下再也不会教了,只好又回过头来,再从二年级重新教一遍,一直对付到这些学生小学“毕业”。
1976年6月30日,第一批来到那曲的北京援藏教师,完成任务返回北京。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天宝同志,在欢送北京支教老师的大会上深情地说:“那曲地区艰苦,你们克服许多困难,在气候与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工作了两年多,很不容易啊!……那曲地区中学从无到有,凝聚着你们每一位同志的心血和汗水,我代表西藏各族人民深深地向你们表示感谢!”
北京教师的接班人,就是来自山东济南、青岛、泰安、潍坊等地、市的45名教师。
这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那曲援藏的人民教师!他们将自己当成了一支支的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那曲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也照亮了那曲孩子们的心!
如今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又回想起了内地援藏的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们。他们可真正是那一支支的红蜡烛啊!
|